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到了宋朝,更为流行的是点茶法。尽管同样是用茶粉作为原料,但与煎茶法不同的是,点茶法是将茶粉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继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朝的文人喜欢比拼点茶手艺,制定了一整套的规则,形成了“斗茶”的风俗。宋徽宗还写过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大观茶论》,里面对斗茶风俗有详细的记载。其整个过程为:“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点茶技艺,单从操作本身来看,今天日本的茶道与之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人们发明了炒青制茶法,茶的喝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炒青后的茶叶用热水冲泡即可,无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明朝人也认为,相比繁琐的点茶饮法,泡茶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另外,明朝放弃吃茶,也和明太祖提倡节俭有关。宋朝时,宫廷喝的茶主要产自闽南和岭南一带,因茶饼上印有龙的图案,所以又称“龙团”。龙团的饮用方法须煎饮。《馀冬序录摘抄内外篇》中曾记载,“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因此不喝煎饮的龙团了,饮茶方法也改变了。受朱元璋影响,明朝以后的茶叶才开始流行冲泡后清饮,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现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会在煮茶时加入一些作料,和唐朝人吃茶很像。广东汕尾地区流行一种“擂茶”,将绿茶加入大米、花生、食盐、生姜等作料放入钵内,用一根半米长的“擂棍”捣碎,然后再加水煮沸。透过擂茶,我们可窥视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擂茶,也许是穿越了千年的活历史。

△抹茶

△擂茶

28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

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里的古人往往都很能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唐代用的小斗,一斗大约合今天两升,也就是说,李白能喝4斤酒。这还不重要,关键是喝完这么多还能写诗,今人喝了这么多估计只能“尿湿”了。更厉害的是武松,在景阳冈喝了18碗。这1碗不管怎样也能装4两酒,就算武松手抖,洒了许多,18碗也得有6斤酒。武松喝完还能上山,还能打虎,而今人喝了6斤白酒,只能上医院了。

古人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酒量呢?玄机就在于他们喝的酒和我们今天的酒不一样。

古人最早喝的酒是酿造酒,以大米、黍米、粟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发酵酿造而成。这种酒的过滤技术不成熟,酿出来的酒,还含有不少细微米渣等杂质,所以呈现出浑浊状态。那时酿酒也没有无菌技术,酿出来的酒含有很多微生物,颜色可能是绿的。表面还会浮一层白色的漂浮物,如同白色的蚂蚁,所以也有“蚁绿酒”之称。古代文学作品经常称酒为“浊酒”,这是因为酿酒技术不成熟造成的。这种酒容易腐败变质,所以那时候的人喝酒习惯煮了再喝。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实际上是在搞杀菌消毒工作。

唐朝以前的酒,更像今天的醪糟,酒精度多数也就1度左右。而酒肆或者酒坊里卖的酒,往往会把里面的杂质进一步澄清过滤,因此也称为“清酒”。这种酒经过窖藏以后,度数可达5度左右,在那时已经是很好的酒。李白喝的酒,顶多也就5度,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李白喝一斗酒,也就相当于今天的4瓶啤酒。这酒量,在我的老家黑龙江,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

到了宋代,酿酒工艺有所提升,酒精度估计能到10度左右了。武松喝的18碗酒,顶多就是这个度数。换算成今天50多度的白酒,武松应该喝了1斤左右。这个酒量在今天也算厉害了。但在武松的老家山东,这样酒量的汉子还是不难找的。

在宋代之前,古人喝的酒都是前面说的酿造酒,也叫发酵酒。度数一般不会高于10度,基本可以当作啤酒喝,所以古人喝酒都是用大碗的。

到了元朝,酿酒工艺有了划时代的革新。这种革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元朝是蒙古族人建立的政权,在其之前北方还存在过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游牧民族生活在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冬季长且寒冷,因此喜欢喝高度酒来取暖,像今天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人,就爱喝伏特加这种高度酒。元朝前后,北方游牧民族从阿拉伯人、波斯人那里学会了蒸馏技术,再结合中国传统的酿制工艺,酿造出了中国特色的高度谷物蒸馏酒。

这种蒸馏酒的制作方法,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进行一次或多次的蒸馏提纯而成。酿造酒之所以度数低,是因为里面的水分和杂质太多,而蒸馏的过程则是根据酒的物理特性将其提纯。酒精的汽化点是78。3℃,水的汽化点是100℃。蒸馏时,将发酵后的酒液加热到78。3℃到100℃之间的一个恒定温度,酒精就会从酒液里汽化出来,再将汽化酒精输入管道冷却,便能液化成高纯度酒液。多次蒸馏后,酒液的酒精含量就更高。这种蒸馏酒的酒精度一般都能达到40度以上,高一些的能达到60多度。我们今天喝的白酒,就是这种蒸馏酒。

蒸馏酒技术随着蒙古族人入主中原而被带到内地,所以元朝之后中国开始流行喝蒸馏酒,一直延续至今。关于蒸馏酒的起源时间,学界还有争议,有的认为是宋朝或更早,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元朝是蒸馏酒的起源时间。当今那些历史悠久的白酒品牌,例如“水井坊”和“国窖1573”,它们的诞生年代都没有早于元朝的,一般是明朝。

如果有人想穿越回元朝之后喝酒,他得悠着点儿。但如果是元朝以前,他就不用怕,可以跟古人放心大胆地喝!

文化篇: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29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打个比方,您正在读的这部书总共十余万字,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用白话文了,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言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和今天差别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和今人说话相比,只是个别字的用法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不影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明朝时朱元璋写圣旨也多用白话文,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话文方便点。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如此简单粗暴的白话文,今天的小孩子也能听懂,毫无违和感。

到了清朝,白话文和今天基本无异。性情中人的雍正皇帝,给大臣写朱批的时候就时常冒出两句白话文,用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大臣的情感。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

尽管古人讲话也用白话文,但并不代表你穿越回去就能听懂。因为同样的白话文,古人的发音和今天不一样。关于此问题,下一篇会详细论述。

30古人能听懂我们说话吗

前面讲过,古人日常说话也讲白话文。那穿越回古代,我们能不能和古人无障碍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即使讲白话文,其白话文的发音也是古汉语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发音大不相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从西周到汉朝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指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汉语发音;近古音指从宋朝到清朝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

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同样是“青青子衿”这句话,三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分别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汉朝):cencencilumu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cengci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cingzigin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蒙,有点像外语?为什么古汉语的发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胡语与中原汉语融合,导致了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闽南语、粤语、广东客家话和江浙吴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汉语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不断地向南迁,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汉语的发音带到了南方,经过千百年的世事沧桑,至今还残存着一些。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个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吴语粤语等方言里依然还有入声。今天的日语和韩语里也保留着一些古汉语发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学日语发音时会感到一丝亲切,学起来很顺口。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汉语的发音。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生切”,取“房”字的声母f,取“生”字的韵母enɡ和声调“一声”,反切出来就是fēnɡ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