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1页)
聊完古代的化妆品后,不难发现古人为了化妆真的是什么都敢用,据说当时为了美白还有用砒霜的。终于知道为啥“自古红颜多薄命”了,原来都是化妆品“害”的!
13古人用什么洗头发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怎么剪头发,连小哥哥们也是及腰长发并梳成发髻的。而古代的美女们都是一头秀发,其不光能提升形象,关键时刻还能撩人,甚至是皇帝。汉朝的卫子夫,当年就是靠一头秀发征服汉武帝的。《太平御览》记载:“(卫子夫)头解,上见其发鬓,悦之,因立为后。”
古人重视头发,所以也重视洗头发。“沐浴”一词中的“沐”字,最初就是指洗头发。汉朝时,公务员每五天放假一天,就是让他们回家洗头发,这个假期被称为“休沐”。
有的朋友会诧异,五天洗一次头发也太久了,现在三天不洗头发都受不了!此一时彼一时,古代的条件和现在没法比。劈柴、点火、烧水、洗发、擦干、梳理,哪个工序都很费时费力。《史记》记载,周公说自己“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意思是说,周公礼贤下士,洗头发的时候如果赶上有人来求见,他就会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去见。洗一次头发,会出现三次这样的情况。尽管有些夸张,但也能从侧面看出古人洗头发的确是一个大工程。
那古人洗头发用什么当洗发水呢?
最常用的是皂荚,俗称皂角。将泡制过的皂角放在水盆里加水反复揉搓,或用硬物砸碎,待水质略微黏稠后将杂质捞出,剩下的液体就是古人的皂角纯草本洗发水了。用这种皂角洗发液洗发,去污、养发的功能极佳,还有乌发、固发的功效。
△木槿叶(左)和皂荚叶(右)
用皂角洗头发,稍微有点刺激性味道,有的人不太习惯。于是,跟皂角功效类似,味道却更为清爽的木槿叶便大受欢迎。木槿叶洗发水的制作方法和皂角大同小异。关于木槿叶洗头发,还有一个传说:七夕时,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织女流下的相思泪水会从鹊桥上飘落下来,落在凡间的木槿树叶上。所以七夕那天用木槿叶洗头,就可以得到织女的保佑,未婚的女子就能很快找到如意郎君。今天,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依然有七夕用木槿叶洗发的习俗。
古人还有用茶枯洗发的。茶枯饼通过油茶籽榨油后残渣压制而成,虽然看起来很脏,但因其具有杀菌去污的能力,一直是古人的洗发佳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南方女性还在用茶枯洗发。
古人还有用草木灰洗头发的。草木灰属于碱性洗发剂,可以去油止痒。草木灰中富含碳酸钾,对油脂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用草木灰洗头发可以让油腻腻的头发变得干净清爽,非常适合油性发质。
另外,古人还有许多取材容易的洗发用品,据说先秦时期已经有人开始用淘米水来洗头发了。还有用醋洗头发的,我小时候就见过我妈妈用醋洗头发,洗完后,她浑身充满了酸味。
14古代男子有哪些发型
上一篇咱们讲了,古代的男子也是长发及腰的。但在公众场合,一般不会让它飘起来,而是要把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古代男子的发式,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象征意义。每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不同,男子的发式也随之演变。
上古时代,没有礼教约束,男子的发式比较放飞自我,头发都是散着的,被称作“披发”。慢慢地,中原地区出现了将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的习俗,被称作“绾髻”。绾髻就是把头发都集中拢到头顶,在头顶盘出一个发髻,最开始是一个小团状,后来逐渐变成锥子状,也称“锥髻”。古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式,可能因为这样方便劳动。
周朝制定礼法,确立了冠服礼俗制度,男子的绾髻也成为定制。绾发时将头发全部束至头顶,然后戴个小冠,并用笄(也称“簪”)横穿冠下的小孔把发髻固定住。身份低微的人,就用一块包头布把发髻包裹起来。小孩子是不绾发的,一般是散着或者梳小辫子。等到20岁成年了(民间多在15岁),就要举行成人仪式,名曰“冠礼”,意思就是可以绾发加冠了,所以从古人的发型也能看出他们的年龄。
古人的绾髻束发是全束的,不会留下一部分散着。今天的古装剧中,很多男子是半束发,一半梳成发髻,一半散着飘在脑后,看起来飘逸帅气,但这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刚才说过,发式还具有社会功能——区分华夏和夷狄。绾髻束发是华夏正统的标志,只有被看作是夷狄的少数民族才会散发或编成辫子。中国古代只有在南北朝时出现过半束发,那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游牧民族盛行的披发对中原产生了影响,开始流行半束发的发式。半束发是胡汉结合的表现,存在的时间很短。
△游牧民族的髡发留辫样式
在周朝之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原人都是绾髻束发的。不同时期的区别就在于发髻外面的佩饰有所不同。周朝至汉朝,发髻上是戴冠或包头巾。唐宋时期流行戴“幞头”,幞头是类似帽子一样的饰品。唐与宋的幞头区别也很大,唐朝的幞头帽顶是圆弧的,且帽后的两脚是下垂的,有点像耷拉下来的兔子耳朵;而宋代的幞头帽顶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后的两脚是平直的,而且很长很长,很像飞机机翼。据说,将幞头加长是宋太祖的决定,因为他讨厌朝会时大臣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将幞头加长后,大臣们就不敢相互靠近,因为幞头容易撞脸。
辽金元三朝,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游牧民族髡发留辫的习俗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髡发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除,只在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这些头发一般会梳成辫子,也叫留辫。在中原王朝统治时期,髡发是一种刑罚,人犯罪了就把你头发剃光,以示惩戒。但少数民族平时就有髡发的习惯。辽金元三朝统治者就是少数民族,为了表示顺从,其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便也跟着流行髡发。特别是元朝时,不光中国实行髡发,就连在元朝控制下的高丽国也是髡发。高丽元宗的世子忠烈王,早年在元朝生活,归国继位后,就在高丽主张尽快实行髡发,与元朝官方发式保持高度一致。
明朝时期,又恢复了绾髻束发的发式。可是仅仅过了两百多年,游牧民族又回来了。清朝建立,中国再次开始髡发留辫,而且清朝政府对发式的要求异常苛刻,将是否髡发留辫视为是否归服清王朝的标志。不剪发留辫,就是不服从清朝的统治,是要杀头的,以至于清初还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清朝人留的辫子,不同时期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早期的辫子短而细,被称为“金钱鼠尾”,中后期辫子就粗又长了。
古代男子如此重视发式,一旦脱发了就会更闹心。怪不得杜甫会哀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古人刷牙吗
有的朋友认为:古代又没有牙膏牙刷,古人肯定不刷牙,口气就如厕所里的气味。并因此而担忧穿越回古代是否需要多带点“益达”?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古人也是刷牙的。在这一篇我们就聊聊古人是如何刷牙的。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牙齿的整洁与美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就是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那时人们清洁牙齿的方式不是“刷”牙,而是“漱”牙。《礼记·内则》中就记载:“鸡初鸣,咸盥嗽。”意思就是说,天亮了,鸡打鸣了,就要洗脸漱口了。漱口一直是古人最主要的牙齿清洁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
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门。最常用的是盐水,不光用盐漱口,还能用盐擦牙,《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有每天清晨用盐擦牙的习惯。盐的确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还能一定程度上预防牙周疾病和牙龈出血。此外,古人还有用茶水、酒和明矾水漱口的,据说明矾水能有效预防口疮。现代社会确实也有将明矾水加橄榄用于漱口的,可以去除口臭。
到了隋唐时期,“刷牙”开始在中国出现了。那时候的刷牙方式和我们今天不一样,用的是“揩齿法”。这种“揩齿法”源于古印度,和佛教有关。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围绕在周围的弟子们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开始劝说人们重视清洁牙齿,并教弟子们如何用树枝制造刷牙工具。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揩齿法”也传到了中国。唐朝医书《外台秘要》具体记载了这种揩齿法:“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意思是说将杨柳枝的一头用牙齿咬软了,再蘸上少许药粉,用来刷牙。这种刷牙方法也被称为“杨柳枝揩齿法”,所用的杨柳枝又叫作“齿木”。齿木是中国最早的刷牙用具,可谓那个时代的“牙刷”。如果没有杨柳枝,也可以用其他树枝代替,实在不行就用手指直接揩牙。敦煌石窟第196窟有一幅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其中就能看到用手指揩齿的画面。今天的日语中还有“杨枝”一词,意为牙签、牙刷,应该就是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叫法。
尽管唐朝有了揩齿法,但学界对于这种刷牙方式在唐朝的普及程度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唐朝时只有僧人团体会揩齿,并未在社会上广泛普及。
△敦煌壁画中的揩齿图
到了宋朝,中国终于出现了真正的牙刷,叫作“刷牙子”。宋人周守中在《养生类纂》中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最初的牙刷毛多是用马尾巴制作的,一寸多长,置于牛角之上,其形状跟现代的牙刷类似。不过,宋朝比较缺马,马尾较少,用来做牙刷成本太贵,所以市场上常见的牙刷不一定都用马尾制作,也可能是用猪毛制作的。
南宋遗老周密在《梦粱录》里回忆道:“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说明南宋时期杭州已经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了,看来刷牙在南宋已经比较普遍。
古人刷牙的时候并不是用牙刷干刷,而是和现代人用牙膏一样,要在牙刷头上蘸清洁剂。这种牙齿清洁剂有膏和粉两种,其成分包含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旱莲等中草药,可能会再放一些盐。古人的牙膏可是纯草本的。宋朝时,还发明了一种牙刷和牙膏的结合品,叫“牙香筹”。用香料和药材制成固体清洁剂,固定在牙刷上,用牙香筹反复清洁牙齿,然后再漱口。这种牙香筹可反复使用多次,而且携带方便,是古代人旅途必备之佳品。
后来,中国的牙刷传到了欧洲,受到贵族阶层的欢迎。但由于售价较高,一般欧洲民众难以承受。直到19世纪30年代,用尼龙做毛的牙刷诞生了,因其价格低廉,从而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16古人养宠物吗
日益孤独的现代社会,宠物成为很多人的知心陪伴。其实,不只是今人,古人也养宠物,这一篇咱们就聊聊古代比较常见的宠物。
最先陪伴古人的宠物,是忠心耿耿的“汪星人”——狗。狗的祖先是狼,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距今已有上万年了。有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是最早驯化狗的地方。狗是从中国奔向全世界的,可以说中国是狗的“故乡”。先秦时期,狗和马、牛、羊、鸡、猪合称六畜,还有专门负责养狗的官,称为“犬人”,就是“狗官”的意思。
但中国人最初养狗的目的不是当宠物,而是为了打猎和吃肉。汉初名将樊哙,就是屠狗出身,可以看出直到汉朝初年,中国人还保留着吃狗的习惯。到了唐宋时期,养宠物狗成为风尚,狗还在唐朝名画《簪花仕女图》中成功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