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红A》的取景地在市郊的影视城,虽然地方偏远了些,但也有不少剧组前来拍摄。隔壁剧组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两个剧组比邻拍戏,却没有什么过多的交流。

隔壁剧组在拍的电影也是耽美类型,但是比起他们这个又穷又破的小作坊,隔壁剧组显然就大气得多,各种道具布景都是最高级的,力求逼真还原,场面宏大,经费不要钱似的烧。

从外面看过去,这两个剧组就像对照组,除了题材相似,基本上没有其他共同点——一边穷得连一个最普通的道具都要反复使用,另一边富得连大厅地毯上的花纹都要精益求精。

隔壁剧组的人在闲暇时间也从来没有过来串门的意思,《红A》的一切都很简陋,

王海晏看着这精致的布景,不由得皱起眉头,“我去找人问问。”

影视城不向剧组收取场景租赁费,所有场景都免费使用,剧组单独的布景费则另算。他们主要依靠游客门票以及游玩项目进行收费盈利,吸引游客的招牌之一就是进来就有机会遇到明星或者围观剧组拍戏。

所以影视城的人也是会见风使舵的,哪个剧组有人气他们就卖力宣传,对其百般讨好,哪个剧组人气低、没有知名演员,他们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好了。

“王导,您也别为难我们。这场景由谁来拍,也不是我们能决定得了的,”工作人员说,“您可以跟隔壁剧组沟通一下,协调一下时间。”

这话里的意思就是把皮球踢回来,他们管不了也不想管,让王海晏自己想办法。

王海晏气得不行,本来今天安排好了拍这几场戏,现在场景一换,今天一天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但这件事,这个管理人员确实做不了主,他在这里生气也没用。

王海晏想了想,还是打算去找隔壁剧组的人问问什么情况。

他走回原来的地方,隔壁剧组的导演和摄影师都来了,正聚在一起讨论机位的问题。

王海晏走过去,叫住其中一个人。

这人他认识,名叫潘明成,是个导演,导过几部有热度的戏。但王海晏认识他不是因为他看过那几部戏,而是因为他是自己以前的同学。

“哎,你是不是那个……”潘明成眯着眼睛将王海晏从头打量到脚,打量了好几回才不确定地吐出一个名字,“王海晏?”

“好久不见,”王海晏随意客套了两句,“十几年没见,你都成大导了。”

“真的是你?”潘明成的模样看上去似乎是惊喜的,听见王海晏的话,又故作谦虚地摆了摆手,“也就拍过几部戏而已,”

“你是隔壁剧组的?在里面做什么?”

潘明成回想了一下隔壁剧组是个什么光景,又说:“我记得隔壁剧组是个穷剧组,你在那边打杂还不如来我这,你可以当我的助理。都是老同学,我给你的待遇肯定不会差。一个月五千,怎么样?应该配得上你现在的水平了吧。”

潘明成这话明着是在帮他,实则是在暗暗炫耀。

当年读大学时王海晏就是各项第一,门门成绩优秀,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毕业设计更是火出了圈,让人好不嫉妒。

潘明成便是嫉妒者之一。后来王海晏家中遭遇变故,没有再继续从事影视业,旁人只觉得惋惜,潘明成却暗自庆幸。

老天赏饭吃又怎么样?赏了也要看有没有这个运气吃到。

“谢了,不过用不着,五千块我还看不上。”王海晏知道这人没什么真心,语气也冷淡下来,“还有,我不打杂,我是总导演。”

王海晏话说得硬气,神色却略有些黯淡,曾经他与潘明成站在同一起跑线,比潘明成跑得快多了,可如今他们已经相差了好大一截,难免有落差。

许多知名大导都是二十多岁就开始筹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年纪轻轻就拍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从此声名大噪。

王海晏却不同,他从影视学院毕业后不久就家庭遭遇变故,家财散尽,致使电影梦中断了近二十年,直到四十多岁才重新捡起。

跟他同期学习的同学,有的已经拍出了自己的大作,再不济的也拍了一两部电影,大多都称得上“小有成就”。唯有他不上不下,落得尴尬。

王海晏摒弃掉头脑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绕回正题:“今天这个场景排的是我们剧组,你们记错时间了。”

“嗐,说来也是麻烦,”潘明成故作为难地叹了口气,“我们本来约的是过两天,但是我们的主演那天有个活动,只好今天就来拍这场了。”

“对不住了啊,我们也是没办法,”潘明成摇摇头,“我们主演是徐子珩,人红嘛,就是太忙了,弄得我们都要将就他的时间,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