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0200(第1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nbsp;nbsp;nbsp;nbsp;此法还在实验阶段,还望诸位回去后告诉大家,绝不可外传,以免引来祸患。

nbsp;nbsp;nbsp;nbsp;大家无一不答应,忍住狂喜匆匆回了各家,一路上都在回想,他们到底种了多少亩新粮。

nbsp;nbsp;nbsp;nbsp;第198章

nbsp;nbsp;nbsp;nbsp;除了芦花村的张飞鹰,这些区县负责人都是由沈新一手提拔上来的,政令落实没有八分,也有六分,沈新给他们配的种子只有红薯种子和棉花种子。

nbsp;nbsp;nbsp;nbsp;除了像桂花坳这种荒地不丰的,其他村子开垦的荒田都超过了八十亩,除去种棉花的二十亩,算下来得有两万千斤的粮食,再加上水田里的稻米…

nbsp;nbsp;nbsp;nbsp;老弱穷苦的人家,即使种的少些,也能填饱肚子了。

nbsp;nbsp;nbsp;nbsp;因此,这些人回去后第一时间就是召集所有参与开垦荒田的人家,长胖出保密工作,准备好农具收粮。

nbsp;nbsp;nbsp;nbsp;芦花村村长张飞鹰乐的眉毛都要飞了,他曾就荒田一事问过顾大哥,顾大哥说荒田新种一事不仅要办,还要铆足了劲干,即使心有疑惑,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

nbsp;nbsp;nbsp;nbsp;他动员村中所有能动的人,在西边荒地上开垦了将近二百亩的耕田。张飞鹰抑制住心潮澎湃,动员所有人下地,开始没日没夜地挖红薯。

nbsp;nbsp;nbsp;nbsp;没有人叫苦叫累,看着自家堆不下的地窖仓库,嘴都笑歪了也不肯放下,他们村汉子多,往年春日里能吃八分饱就不错了,如今好了,铆足劲了吃,吃多少都行。

nbsp;nbsp;nbsp;nbsp;杏溪村村长林木生,今年三十五岁,是家中的老二,没有和爹娘住在一起,而是他这小家单过,一家人挖了一天红薯,吃过晚饭在院子里乘凉,五岁大的儿子和两岁的孙子在院口搓泥巴。

nbsp;nbsp;nbsp;nbsp;“当家的,窖里的红薯都快放不下了,拿给我爹娘点行不行?”林木生的妻子孔氏小声问。

nbsp;nbsp;nbsp;nbsp;红薯既能当主食吃,又能做菜,吃起来还有一股甜味,真真浑身是宝。

nbsp;nbsp;nbsp;nbsp;林木生放下手上的蒲扇,一下子坐了起来,低声呵斥道:“前几日我在广场说的县令大人的命令,你就着饭都吃进肚子里是不是?”

nbsp;nbsp;nbsp;nbsp;县令大人可说了,如今还在实验阶段,不得外泄,若有违令者,一家人都得受株连。

nbsp;nbsp;nbsp;nbsp;虽然他不知道实验是什么意思,但听县令大人的话总是没错的,不然他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好日子过。

nbsp;nbsp;nbsp;nbsp;他眼睛瞪了瞪,“再说了,如今天热,若是爹娘舍不得吃,等长了芽中毒怎么办?”

nbsp;nbsp;nbsp;nbsp;孔氏被训得脸色不好,但她眼珠一转,一下子就想出一个好主意。

nbsp;nbsp;nbsp;nbsp;不能告诉也不能接济娘家,那让爹娘带着弟弟们来村里定居不就好了。

nbsp;nbsp;nbsp;nbsp;左右她娘家穷的叮当响,村里也没有可留恋的,倒是杏溪村附近还有好些荒地可以种呢,若是她弟弟被启蒙书院挑中了,将来一辈子都不愁吃喝了。

nbsp;nbsp;nbsp;nbsp;而且有了娘家,她在林家腰板也能硬点。

nbsp;nbsp;nbsp;nbsp;想到这,笑容在孔氏的脸上重新绽放,“等粮食收完了,我要回趟娘家。”

nbsp;nbsp;nbsp;nbsp;瞧着林木生还要发怒的样子,孔氏安抚道:“大人是说不让咱们往外说,也没有别人不能往里进啊,若我爹娘一家成了村里人,那不就没事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别说,这个婆娘还是有些脑子在身上的,林木生思索片刻,觉得此法可行,又重新躺了回去,拿起蒲扇扇风,不吭声默认同意了。

nbsp;nbsp;nbsp;nbsp;顾玄维身为县令主薄,负责全县户籍的登记和管理工作,他发现近些日子的想要在昭平县落户的人蜂拥而来,他又跟县令要了两个文吏,流程才堪堪流转。

nbsp;nbsp;nbsp;nbsp;他曾问县令,这么多人突然涌现,要不要严加审查,谨慎落户籍,县令只说了八个字,来者不拒,有容乃大。

nbsp;nbsp;nbsp;nbsp;顾玄维:“……”

nbsp;nbsp;nbsp;nbsp;虽然顾玄维照办了,但他仍有疑问,大人为何如此热衷于增添人口?

nbsp;nbsp;nbsp;nbsp;要知道人越多越不好管,更何况是毫无资质的平头百姓?仅仅是为了政绩,完全不必如此…

nbsp;nbsp;nbsp;nbsp;不管如何,事情在他心里存了个疑影,只待随着时间慢慢释出。

nbsp;nbsp;nbsp;nbsp;新粮量大且不易保存,营养流失严重,生了芽的红薯和土豆还有毒,所以沈新颁布了一则新的政令,新粮回收。

nbsp;nbsp;nbsp;nbsp;百姓家中多余的新粮,县衙会三斤一文的价格回收,除此之外,每十斤新粮还一两的新粮粉。

nbsp;nbsp;nbsp;nbsp;磨粉厂应运而生,机械制造出来的搅碎机、水磨机、挤压机纷纷派上了用场,每日能产出红薯粉和玉米面百斤以上。

nbsp;nbsp;nbsp;nbsp;粮食越来越多,新城的粮仓也快堆满,但如今新城空旷,治安未妥,沈新和冯大青说好,让他领五个人去暂管新城粮仓。

nbsp;nbsp;nbsp;nbsp;六日后,无涯书院正式开院,为了庆祝,沈新无偿捐助了五百本经义文学,在众人感激之时,顺手把沈瑾和沈瑜送了进去。

nbsp;nbsp;nbsp;nbsp;酸辣粉、土豆粉、红薯凉粉、番茄炒蛋、花生酱和各种新式的主食糕点,大批量加工过的食物在瓦子里涌现,可苦了在无涯书院读书的学子。

nbsp;nbsp;nbsp;nbsp;虽说读书之人不该重口腹之欲,可这日日上新,县衙还有专人三不五时专门给学院里的夫子送新鲜吃食,眼馋又有条件的学子,每日都让小厮去县城排队买来尝鲜。

nbsp;nbsp;nbsp;nbsp;可到底不如现吃现做,味道流失了不少,吃完今日份的烤串配酸辣粉,赵云澜叹了一口气,“也不知道新城什么时候能建好入住?”

nbsp;nbsp;nbsp;nbsp;新城建好了,食肆铺子也会搬来,他们还能时不时下山打个牙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