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章 晚安么么哒(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安新县一高,实验班标准人数30人,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后,按总成绩排名前三十名进实验一班,以此类推。高一有3个实验班,十五个平行班。

单人单桌,相互之间距离甚远,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来了个当头棒喝:“你考进实验一班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享受的。

如果受不了实验一班的学习氛围,可以主动退出。每一个实验一班的同学都是你的对手,学习如逆水行舟,你不奋力向前划,就会被超越。

大家也知道,每学期期末考试后,会根据排名调整班里的同学,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努力努力再努力。”

安新县一高之所以这么拼,跟豫南省残酷的高考录取率有很大的关系。人口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但整个豫南省只有一所211大学,也就是Z大。

因此豫南省的高考压力巨大、内卷现象极其严重。像她们高中,每四周过一次大周末,休息两天。平时周日会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离家近的可以回家洗澡换衣服,离家远的就回寝室洗头洗衣服。

苏曼不住校,陆芳菲和苏住的一高家属区跟一高离得不远,每天晚自习放学后,其他同学回寝室,她则骑自行车回家住。

陆芳菲夫妻俩吃完饭,就会下楼溜达,顺便去学校大门口接苏曼。

其他同学回寝室很快就会熄灯睡觉,苏曼回家后要做一套卷子,语数英物化生轮流,她做完去洗漱,陆芳菲把卷子收起来带到学校,请办公室的其他老师批改。

然后上午和下午大课间时,苏曼就会被叫到办公室,她昨天做的那一科的老师则会给她讲错的习题,顺便还要提问她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点。

为了让苏曼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尽管她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但班干部里从始至终都没有她的名字,就连小组长陆芳菲都不允许她当,说是影响学习。

而另一方面她又积极让苏曼参加各种竞赛,因为这个在高考时是可以加分的。可以说为了苏曼的成绩,她可谓是费尽心思。

苏曼不是小孩子,理解陆芳菲的苦心,后世网上有人说豫南省的孩子内卷严重,死读书,说老师不知道变通,为了成绩一味地压榨学生。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豫南省高考报名人数长年高居全国榜首,而一本录取率却几乎是全国最低的,这就导致豫南省的莘莘学子面临的是地狱级别难度的挑战。

不拼命地学,怎么能在这一百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同样的分数,在其他省份或京市能上一本,在豫南省却只能上个三本甚至专科。

像苏曼她们班的学生,80%都来自乡镇,农村的孩子在这个年代除了读书,就几乎没有别的出路了。

当然外出打工和自己创业也是一种选择,可你初中毕业去南方只能辗转各种工厂,干着最辛苦活,看似工资没少拿,但那都是牺牲休息时间加班才能得到的。

这个时候手机电脑在农村都还没有普及,有些学校甚至连信息课都没有开,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接触过电脑,想进办公室不是不可能,而是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都说九十年代是风口,猪都能起飞,可能起飞的毕竟是少数,想创业首先你得有钱。

综合下来,努力学习相对而言是成本最低,最容易实现阶级跨越的一条路。

千军万马一起争这座独木桥,靠什么,靠努力、靠刷题。九十年代跟豫南省的孩子讲素质教育、讲快乐教育就是耍流氓。

她们的语文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你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读书只是苦一阵子,不读书你就得苦一辈子。

校长在高三百日动员会上的一段话让人忍不住泪目:“我希望你们每一个学生高考都要考出豫南,走出豫南。

不是我不深爱这片土地,而是我深深地知道,豫南的学生有多不容易。

将来你们有能力了,可以回馈豫南、发展豫南,唯独不要把户口留在豫南……”

陆芳菲告诉苏曼,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努力的每一步都算数。你连学习都坚持不下来,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

后世一位主持人曾说过“高考不是唯一的路,确实相对而言公平又直接的路。”

学历不能代表一切,可是没有学历,你再优秀,去那些大公司应聘,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