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5(第14页)
“这几日,温少卿总是来递折子,估计是想要臣出面,为他说两句话,也是难为他了,明明他什么都没做,却还是要被同僚暗地里骂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颜士玉一想到温崇文最近被说得整个人都阴郁下来的模样,就想笑。
“少笑两声,小心下次温少卿躲着你走,到时候你做什么都不方便。”
李暮歌感觉颜士玉快把功德笑完了。
颜士玉果断闭嘴,可惜还是止不住上扬的嘴角,主要是温崇文这人,以前就有点儿墙头草的意思,总是不坚定。
其实能理解,以前温家没倒台时,他是温家的远房亲戚,明明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走到大理寺少卿这一步,结果在外人看来,全都是靠得前大理寺卿温川。
后来朝堂之上局势几番变动,就因为他顶着个温姓,哪怕他没有亲近温家的意思,还是被动卷入纠纷之中。
几次下来,他能保住小命,还能保住自己的官位,没点儿本事肯定不行。
当墙头草也需要本事,不然风改向太急,来不及转换方向,岂不是会被风给吹倒。
只是颜士玉自己不喜欢这种左右摇摆的性子,才会想着坑对方一次,逼对方选阵营。
明面上,此刻的对决是士农工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皇权与世家的斗争。
李暮歌想要收拢权力,想要做到说一不二,但是她从朝堂上得到的助力太少,所以她才想要扩大参与政治斗争的人群,争取多数的认可。
“咳,殿下,就任由他们这样说下去吗?”
颜士玉干咳一声,止住了嘴角的笑,神情严肃起来。
“这天下,又不是世家的天下,长嘴的也不止是世家,看着吧,过两天会更热闹。”
颜士玉有些好奇,还能怎么热闹?
在舆论场上白热化时,一个新东西出现了。
在某一个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的清晨,街头巷尾出现了很多身上挎着小包的孩童。
这些孩子曾经是街头巷尾的小乞儿,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有时候会被人牙子带走,有时候会死在某个角落里。
后来这些孩子抱团生活,在长宁城倒是也留下来了。
现在,孩子们穿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小脸上虽然还是没多少肉,但是却干净整洁很多,至少贵人们看见这些孩子,不会嫌弃地绕路走。
孩子们手上捏着两张大大的纸,用童音叫卖着。
“卖报!卖报!今日长宁城月报正式开售!”
“农学院与医学院到底能不能建成,新安县商业街是什么模样,尽在长宁城月报!”
“卖报啦!”
那些孩子们就这么喊着,吸引了许多人驻足。
“你这长宁城月报究竟是什么啊?”
“客人您这穿着,一看就知道是富贵人家出身,定然是识字的,这报纸您可以拿一份看看,喜欢便可以买下,只需十文钱便能得一大张呢!”
拦下卖报孩子的妇人摸了摸头上的银簪,她穿得很朴素,实在算不上是富贵人家,但她确确实实认字。
因为她家祖上也是富裕过的,她算是出自寒门,比不上能够科举的学子,她最多就是会认个字。
“这么大张纸,只要十文钱?”
十文钱在寻常人家看来,也不算太便宜了,可那是纸啊!
妇人摸了一下,发现那纸比寻常的宣纸要硬一些,摸起来更为顺滑,卖报孩子是叠着的,展开来是很大一张,上头分了三个大版块。
扑面而来的墨香,让妇人呼吸一滞,上头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字,更是让妇人频频称奇。
妇人看见了很多张报纸,上头的字都是一样的。
这是印出来的吧?
可从来只听说过印书,报纸是怎么印得?
“刚刚听你说这是月报,难道下个月,还是这样的报纸吗?”
妇人知道印刷书籍,是要先雕刻文字,雕版可不好雕,这年头识字的人少,识字的工匠更少,好的雕版放在书坊,能用上好几年,甚至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