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6章 穿越古代听到道祖心声(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有钱有权,哪怕做个纨绔又如何?

余寻光偏不。

他前世多少是抱着遗憾去的,心里总憋着股劲儿,重来一次这么好的条件,他还就想做个“官迷”了。

再说在封建社会当官,多有挑战性的一件事儿?

他此生到底不是幼儿,在读书一事上有些悟性,又有家世为佐,余寻光十四岁就便一飞冲天,被皇帝钦点为探花郎。

当时他年纪小,被派到翰林院修书(读书)。翰林院清闲,同事都是一些老头子,余寻光不耐烦学那些办公室油子文化,一直独来独往。

后来他遭人排挤。压抑的工作环境容易让人抑郁,余寻光特别明白这个道理。他不愿意磋磨自身,郑重地找到机会求了祖父,于二十岁行了冠礼之后得到外放,被派到这还算富饶的吉清县。

他任吉清县县令已经五年有余。

吉清县近水临江。余寻光初来时察看县志,发现在前人记载中,这座县城在百年间深受内涝之害。往任同事前辈虽有治理,但要么没治根本,要么治了一半就被调任了,往后的政策与工程在官员的更新换代中不了了之。

余寻光是个人闲不住,心也闲不住的人。哪怕是于封建社会重生,当官受命后也重新把“百姓之事才是大事”的责任感捡了起来。

他本就是个爱干实事的。水患伤民,他很清楚必须要在安稳时节防患于未然。

在勘测完吉清县的地理环境后,余寻光便把父亲临行前让他“好好待着”的叮嘱抛到脑后。他撸起袖子根据地形描绘工程草图,重新规划了城内的沟渠。他从县城取得的税收里划出大头来做治水经费,并带着老百姓们分流河道,加固河堤,如此忙碌三年有余。

天公作美,这几年都没下什么大雨。摘得了半颗胜利的果实,余寻光得了趣,又申请在吉清县连任。

他很喜欢这里。在建设好之前,他不乐意走了。

余寻光有现代人的眼光,做什么都能找到最优解。他后来又建立学堂,教化百姓,传文传法,开展德育……他做了很多事,立志把gdp和高考成绩一把抓。

一个县令,他兢兢业业干了五年。他如何满足不说,家里的长辈却坐不住了。

早在去年他就收到了祖父的来信,让他今年九月任满后返京,甚至怕他忤逆,还派来了几个老奴来看着他。

封建礼教之下孝字当天,今年恐怕怕是余寻光在吉清县留的最后一年了。

偏偏是这最后一年不得太平。

永昌二十九年,吉清县自春分之后一个半月都没见阳,梅雨时节此情尤甚。余寻光心知不妙,一边带着老百姓加固河堤,一边暗中做着防汛的准备。

在夏至之日,吉清县迎来了一场特大暴雨。

就像是天被捅了个窟窿。不过一个时辰,河水就上涨了一个成人的身位。

天灾于人而言是最无解的。

昨天余寻光带着老百姓们在河堤上站了一下午,就是怕河水决堤。后来他回来了准备休息,又发现了自己身体里的“妖孽”……

好在这“妖孽”暂时无法伤他。

到底是民事重要。余寻光确定自己暂时安全后便不再为此焦心,重新把工作挂在心上。他焦心的等到蒙蒙亮,洗了把脸就重新带着人去检查河堤。

早上的雨已经下得比昨天小了。

余寻光看到了希望,却并不敢放松。他抬头望着天,一直保持着这种姿势,让尤显都大喊着难受。

万众期待下,临近中午,下了整整三天的大雨终于停了。

全县的百姓疯了一样的在街上嘶吼,“雨停了,雨停了——”

余寻光松了口气,却又不敢耽误,带着人去检查农田。

满乡的麦子被水冲得几乎是不能要了。

余寻光望着那些跪在田埂上哭泣的老农,心里难受得也要跟着落泪。这不仅是农民们今年的口粮,明年秋收之前,他们也得靠着这些收成生活。

整整一年啊。

脑海中传来一声“啧”,余寻光知道这是那老祖不耐烦了,便收了情绪,红着眼睛回了县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