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5章 我们的八零年代(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余寻光,60年生人,20岁那年成为轮胎厂食堂的后厨师傅,最拿手的便是大火烹炒的湘菜。

他能有这手艺,除了学到手的,还有基因中隐藏的天分。具体内容不好细说,总归往上数三代,余家在当时的年月可是响当当的湘菜世家。

余寻光小时候经历过灾年,和家里人好不容易活下来后,他就许下了想要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质朴愿望。16岁,他拜师成功,用3年的时间加上基因天赋,学得一手烧菜的手艺。

那时候的人吃得简单,对味道也不挑,且食材匮乏,无从精细。而余寻光则认为,咱们的老百姓是最勤劳、善良的人,他们值得最好的。

什么是最好的?别的都太遥远,只有吃上一锅好菜是那么符合实际。

长大后的余寻光不改初心,将小时候的愿望逐步完善。

对有梦想的厨师而言,饭菜除了让人饱腹,还有满足口腹之欲的作用。

余寻光想让所有人吃上好饭,自然不能将自己一身的本事束之高阁。从师父那里学成后,他被分配进轮胎厂工作。轮胎厂包早、午两餐。余寻光作为后厨的三个厨师之一,每天得从早上5点忙到下午2点,他又是新人,基本上杂活累活都由他负责。

轮胎厂食堂的菜谱很丰富,有汤面、炒粉、还有包子馒头,甚至连馕都有。其中汤面又分菜码,包子也分各色馅料。具体的菜谱一般由主厨定,余寻光无权干涉。他能做的,就是一大早过来,根据今天的菜谱,核对送上来的食材,开始工作。

厨房的工作辛苦,但余寻光从不抱怨。他多做,多听,少说话,很快就沉默地将周围人的性格摸了个清楚。

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观察。

这之后他就和所有人转正成功的年轻人一样,当找到岗位的锚点,便开始展现真正的习惯和本性。

他是一个不愿意停下来精进技能的人。

他会特意训练自己的刀功,把土豆丝和胡萝卜丝时切成差不多长短大小。

他还会改变菜的做法及下锅的顺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口味。

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会不会被赞同,所以他隐蔽地避开人群,将一切放在暗中进行。

可还没等他实践到调味的阶段,他就被主厨约谈了。

主厨说,按照现在的情况,一切形式主义都是不必要的。厨师,尤其是工厂的大锅饭厨师,能把菜炒熟就行。

余寻光受到了打击,却并没有放弃。

人都说,好厨师除了需要一副好舌头试味,也需要敏锐的嗅觉。刚巧余寻光在成为厨师的这段岁月中,就半是天生,半是后天,在综合训练下养出了师父口中的“狗鼻子”。他来到轮胎厂的第一周就发现每到周三厂里划来的肉不是很新鲜。他抽丝剥茧,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是厨房里的彭师傅跟人勾连,调换了更便宜一档的肉。

哪怕他换的肉不是坏肉,这种有“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利”的行为也是应该被检举批评的。

余寻光虽然才20出头,但他也不是真正的愣头青。稍微一想,难道这些肉有问题的事实就只有他一个人够知道吗?师傅教过他,在社会上和人相处,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把其他人当成傻子。

所以,余寻光便立马明白了这件事的背后肯定有更好一层的人参与。

知道了这种秘密,一般人都会去给自己谋好处。余寻光对其他的不感兴趣,就想好好做饭,好好下厨。想到不久前主厨的不假辞色,他或许需要一个改变的机会。

余寻光耐心地等待时机,选了一个别人瞧不出破绽的时候,装作无意间闯入彭师傅的交易现场。

说是绝对安全的现场来了个大变活人,彭师傅可不得慌张?

他拉住转身跑出去就要“大声宣扬”的余寻光,语言含糊地说“换肉”绝对不是他个人操作,他也绝非全部得利。余寻光心里明白他没那个胆子,可明面上还是像正常年轻人那样义愤填膺地说要举报。

经过拉扯,后来余寻光以部分备菜的自由,交换成为了保守这个秘密的筹码。

对其他师傅而言,大锅饭不需要太精细的制作。但对余寻光来说,哪怕只是把食材换个切法,出来的口味也是天差地别。得到被允许内的放任和纵容后,余寻光开始时不时地展示自己对厨房菜品的更新,还有做法上的进步。

比如说关于调料的使用方面。

很快,轮胎厂的工人们就发现部分菜品的味道和用心程度是其他菜式的几倍。

好吃的东西大家当然都爱吃。

工人们的好评传到厂长那里。在厂长亲自考察后,余寻光还获得“创新标兵”的锦旗。

厂长说,厂里的菜他早就吃腻了。现在来了以为肯花心思的新师傅,他高兴还来不及。

自此,余寻光研究菜式的事就彻底在领导那里过了明路。有一次他代表轮胎厂参加体制内的厨神争霸比赛,还拿了个金奖回来。

由此开始有更多人知道轮胎厂的食堂好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