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第15页)
nbsp;nbsp;nbsp;nbsp;[这就像是之前,他在马嵬坡演的那场戏一样。]
nbsp;nbsp;nbsp;nbsp;[这估计也是李亨做的最勇敢的决定了,后来可是没有那么勇敢过。]
nbsp;nbsp;nbsp;nbsp;李亨被冠上了虚伪的帽子。
nbsp;nbsp;nbsp;nbsp;李亨内心戚戚。
nbsp;nbsp;nbsp;nbsp;他也不想这的,他毕竟都没当上一个太子,他哪里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nbsp;nbsp;nbsp;nbsp;但如果他真的是太子……
nbsp;nbsp;nbsp;nbsp;李亨把自己代入天幕里的太子,瞧瞧揣摩。
nbsp;nbsp;nbsp;nbsp;他说不准真的会这样做。
nbsp;nbsp;nbsp;nbsp;但是现在他跟皇帝的距离,不仅仅隔着一个太子,还隔着一个安史之乱啊。
nbsp;nbsp;nbsp;nbsp;那是安史之乱,让唐朝有盛转衰的东西,父亲已经知道叛贼是谁,断不会容许安史之乱发生的。
nbsp;nbsp;nbsp;nbsp;且那祸害大唐的杨国忠在哪里尚且不知道呢。
nbsp;nbsp;nbsp;nbsp;这事儿啊,不靠谱。
nbsp;nbsp;nbsp;nbsp;【李亨是当了皇帝,但李亨没有玉玺,他这个皇帝就算不上是正统皇帝,如果这个时候李隆基反对的话,那大唐彻底就乱了。李隆基虽然昏庸,但是每到关键时候他总是能清醒片刻。像逃往蜀中的路上激情发表的演讲一样,那时候他知道什么样的决定对自己是最好的,现在,李隆基也清醒了一回。】
nbsp;nbsp;nbsp;nbsp;【大唐不能有两个皇帝。《红楼梦》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须得在家中自杀自灭起来方能一败涂地。安禄山都把长安给占领了,这个时候再他们父子两个再继续内斗,那是彻底把弱点暴露出来等着被安禄山宰了。】
nbsp;nbsp;nbsp;nbsp;【所以尽管李隆基内心非常不愿舍弃皇帝的位置,但此刻他必须退位,大唐只能有一个皇帝。】
nbsp;nbsp;nbsp;nbsp;【“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这句话是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且李隆基不仅仅是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他彻彻底底的放权了。】
nbsp;nbsp;nbsp;nbsp;【“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nbsp;nbsp;nbsp;nbsp;【“先取皇帝进止”是把权力都给了李亨,“奏朕知”的意思是,李隆仅仅只暴保留了一个知情权。最后一句,“不复预事“的意思是,如果李亨能够把长安收回来,那么我连这个小小的知情权都不会再要,安安稳稳当一个太上皇就行了。】
nbsp;nbsp;nbsp;nbsp;[难以想象,李隆基居然真的放权了。]
nbsp;nbsp;nbsp;nbsp;[这对大唐也是好事,如果这个时候真的再争个你死我活,那长安就真的回不来了。]
nbsp;nbsp;nbsp;nbsp;[李亨也是赶上了时候。]
nbsp;nbsp;nbsp;nbsp;李瑛意外挑眉。
nbsp;nbsp;nbsp;nbsp;哦?父亲还有愿意放权的时候?
nbsp;nbsp;nbsp;nbsp;李亨哆嗦的手不再哆嗦。
nbsp;nbsp;nbsp;nbsp;这一切是真的吗?
nbsp;nbsp;nbsp;nbsp;他有些不敢相信。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心里犹然不爽。
nbsp;nbsp;nbsp;nbsp;但站在大唐的角度,这是最正确的决定。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心里颇为复杂,喜的是自己终于不再继续被挂在天幕上丢人,他总算是干了件人事。
nbsp;nbsp;nbsp;nbsp;悲的是,他的皇帝之位就这样真正离开了他。
nbsp;nbsp;nbsp;nbsp;也是,自从他逃跑之后,他就彻底失去了一个作皇帝的威严,那时候究竟还有谁愿意拥护他呢?
nbsp;nbsp;nbsp;nbsp;怕是一人都没有了。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不仅仅是口头表示,他还做出了切实的行动。当时李隆基在路上,还有到了蜀中这过程中,先后封了四个宰相,在得知李亨已经登基之后,他把这四个宰相全部都送给了李亨,这是表示我手里完全不需要任何权力,你放心大胆干吧的意思。】
nbsp;nbsp;nbsp;nbsp;【与这四个宰相一同去找李亨的,还有那传国玉玺。这下,李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nbsp;nbsp;nbsp;nbsp;【但李隆基真的是出于一片公心吗?】
nbsp;nbsp;nbsp;nbsp;【其实未必,李隆基对当时的战局并不是乐观的,他是持悲观态度的。但凡他认为自己能打败安禄山,当时在长安的时候就不会选择逃跑。在蜀中安定下来之后,他选择的作战计划也只是让几个儿子冲锋陷阵,他一不愿意吃苦,二不愿意背锅,李亨愿意当皇帝,大唐栽在他手里,亡国之君就是李亨,而不是他李隆基。】
nbsp;nbsp;nbsp;nbsp;【第三点,在逃亡蜀中的整个过程,他也清晰看到了自己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拥护者了,他作为皇帝的威严在大大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算跟李亨对上,也不一定有百分百的胜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夹杂在一起,最终李隆基把皇位给了李亨。】
nbsp;nbsp;nbsp;nbsp;[真的是算计来算计去。]
nbsp;nbsp;nbsp;nbsp;[一种各怀鬼胎但是还要维持表面平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