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第4页)
有抱负好啊,有抱负就不会跟她抢傅靖驰,有抱负也能让林栖棠体验当陪衬的感觉。
林清昭感觉自己一点也不嫉妒林蕴,只觉得畅快。
林清昭笑着说:“二姐很厉害呢,日后还不知会何等显赫。”
林栖棠也露出个微笑:“是啊,阿蕴是很厉害。”
见林栖棠的面上并无嫉恨,林清昭也不着急,她一开始也不讨厌林栖棠,可人心偏得久了,就如同太阳只照树的一侧,日积月累之下,那树不长成棵歪脖树才怪!
她是如此,她赌林栖棠也逃不过!
***
林蕴对宁远侯府的姐妹官司毫无察觉,她正在偷偷打量眼前的崔氏。
原来那日在谢宅门口见到的是谢钧的母亲。
林蕴坐在下首,喝上了热茶,夸道:“上次来谢宅,我在门口看见夫人了,夫人太年轻了,还以为是谢大人的姐妹呢。”
林蕴的神情实在真诚,看得出来不是恭维,崔氏眉开眼笑,同身旁的常嬷嬷赞道:“小姑娘说话就是好听,不像谢钧,什么难听捡什么说。”
常嬷嬷应和地点头,这对母子俩一个样,倒是谁也别说谁。
林蕴觉得崔夫人对谢钧的认识挺到位的,大部分时候谢钧的嘴像淬了毒一样。
但林蕴还是给自家上司找补两句:“公是公,私是私,对待下属的成果,谢大人也不吝褒奖。”
崔氏笑容就更大了:“原来如此啊。”
寒暄两句便切入了正题,崔氏道:“我今年,不对,已经是初一,那就是去年在江浙待了半年,发现浙江一带人多地少,从不见荒地。”
在崔氏的口中,江浙一带除了把水稻当成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棉花和桑树这种经济作物在江浙也备受重视。
崔氏喜欢到处看风土人情,江浙的情况她确实有些了解。
“占城稻最先在江浙推广,效果显著,前些年有句老话是‘苏湖熟,天下足’,但近年情况变了,我前年去的湖南一带,那个地方种的稻米极多,如今已经在传‘湖广熟,天下足’了。”
听到占城稻,林蕴忍不住无礼地打断了崔氏的话,她试探性地发问:“占城稻,就是那个能让一地两熟的稻种是吧?”
原身虽然在杭州府住了几年,但多在城区活动,没怎么下过地,导致原身的记忆里对江浙的农事几乎是一片空白。
崔氏点头后,林蕴知道这个占城稻就是她想的那个,从越南传来的早熟高产抗旱品种,改变了南方的种植格局。
既然已经有了占城稻,除非林蕴能整出杂交水稻来,才能在水稻产量上获得质的变化,否则水稻这一块她不用有什么大动作了。
陡然岔开话题,林蕴有些不好意思:“夫人您接着说,我在杭州府住过些年,听见熟悉的,忍不住和您说上一二。”
崔氏笑了笑,不在意林蕴的打断,接着道:“‘天下粮仓’换了地方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当地百姓突然种不好地了,而是江浙一带开始鼓励种植经济作物,商业发达,多见桑棉。”
听到这样一番分析,林蕴很是惊讶,崔氏实在是根本不像之前谦虚的那样,只是游历中略有疑惑,她对地方粮食格局明明很有见地。
难怪谢钧聪明呢,他母亲实在见识不凡,出去玩玩也能观察这么多。
“大周缺钱,江浙富庶,江浙是纳税大头,这个格局没法改,但江浙大规模种棉花和桑树不久,我观他们的方法还不够完善,纵有官方组织,百姓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林二小姐你从前在杭州府待过一阵子,对桑棉可有研究?”
林蕴虽然在读博,也不是样样精通,但由于大周也用不上什么高精尖技术,所以基础的改良还是有思路的。
“农事最根本的就是选品种,正如占城稻之于从前其他稻种,只要这个优势种一出来,会迅速取代其他,桑棉亦是如此。”
“不停选良种之外,种植也有讲究,棉花的话我觉得比起直接撒播,育苗移栽效果更好,还有就是种植密度,棉花过密或过稀,都影响产量,应当试出一个最佳间距……”
“桑树的话,矮化密植更容易采叶,而且桑树还可以通过嫁接来改良品种……”
林蕴一提到农事,就有些忘记场合,变得滔滔不绝。等她将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内容倒干净,意识到她又在自说自话了,略微有些尴尬。
崔夫人大概只是想沟通一二,她却像上课一样,一个人在这里讲个不停。
“抱歉……我说起来有些……”
不等林蕴道完歉,崔氏鼓起掌来:“二小姐真是对农事很有见解,你说的问题很多我也见过,地里的棉花种得不够齐整,长势也不一,桑树有的太高,让采摘变得困难……”
崔氏学着林蕴方才的样子,也加快语速噼里啪啦列了一大段,来肯定林蕴方才的意见,缓解她自说自话的尴尬。
她告诉林蕴,她的意见很有价值。
林蕴愣了一下,果然崔夫人是谢钧的母亲,她们都能在最关键的点上肯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