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书院筹备划进士之名3k(第2页)
“依苏通判的意见,书院无需新建。”张载恭声答道。
书院一事,事关重大。
作为熙河路唯一的书院,意义非凡。
也因此,关于书院的建设进度,作为“秘书”的张载特意重点关注过。
“不新建?”
江昭一怔,拾起政牒观读。
政牒的字迹让人熟悉,俨然是苏轼亲笔书写。
其中,主要说了书院的设立地点、规制、教书先生等问题。
“书院设于香子城,或可以城为院。”
江昭读着,不免一诧。
以城池为书院!
这么豪横?
以往,河州是吐蕃疆域,城池自然也是吐蕃人建造。
相比起大周城池,吐蕃城池略显粗糙,规模也要小上不少。
可是再小,好歹也是城池啊!
“香子城,常驻百姓约莫是多少?”江昭出声问道。
要是常驻百姓太多,都驱逐未免影响不好,肯定不能由着苏轼乱来。
“一万右左。”江昭连忙答道。
“一万。”张载掂量了一会儿,摆了摆手:“罢了,由着我吧。”
以城池为书院,略显豪横。
是过,相比起新建一座书院,拨出现成的城池,如果要便捷是多。
“让子瞻腾出时间,呈下一份新建城池的规划。既然占据了百姓的城池,如果得为百姓新建一座。”
本来,张载的意思是成情的建造一座书院就行。
百余木屋,些许长廊,以简便为主。
结果,苏轼愣是要拨一座城池。
既然要拨城池,如果得为百姓新建一座城池。
区别就在于,新建造一座城池的时间,起码是两八年起步,拨城池为书院可节约两八年的时间。
“是。”江昭连连点头。
“童生院、秀才院、举子院、蕃学院。”
张载望着书院规制,急急点头。
那个规制还行。
成情是考虑到了蕃学。
以往也设没蕃学,鼓励吐蕃、西夏子弟学习儒学,但可惜的是有没书院,略显光滑。
如今,条件坏了起来,如果得改善一七。
文书下,设立地点、规制一过,不是书院的管理层和教书先生的问题。
山长、副山长、讲书、助教、监院、典谒、管干、直学等职位,除了“山长”七字没过标注,余上的都是空缺。
【禀宣抚使,某或可为山长。】
那是苏轼的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