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韩章入阁4k(第1页)
刘沆败了!
从官家说他“老了”的一刻,他的集贤殿大学士就已经做到了头。
这次的政斗,并非偶然那么简单,实则是几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自庆历新政始,晏殊大相公与韩章相继贬谪,双方结下了梁子,就注定了可能会有一场巅峰政斗。
其后,宰辅大相公富弼治政天下,却有刘沆与王钦若两位内阁大学士出自一系,则是注定了富弼可能会出手拉偏架。
时间一长,韩章入京,聚拢韩系势力,拉拢曾经故友,声势渐大。
彼时,要是刘沆退位让贤,那就是和谐相处的场景。
可惜,谁又能甘心让出阁老之位呢?
刘沆不退位,就是这场政斗的开端。
韩系日渐势大,宰辅大相公也拉偏架,几乎让刘沆看不到什么政斗胜利的希望。
刘沆自是不甘心,也就有了算计君王的事情。
成了,韩章入阁的时间推迟,他还能再在阁老的位置上坐几年。
不成,也有机会通过隐形的嫁祸,为兖王与邕王中的某一位谋得优势,从而混个从龙之功。
哪怕官家就偏向一点,那也是不亏!
而事实证明,刘沆一招失策,就此落败。
谋事之时,刘沆定然算计了不少人,也算计过不少波折的可能性。
但他算漏了一件事:
江昭的政斗水平!
谁也不曾想过,江昭竟然那么能打。
甚至,就连一手教导出江昭的韩章,也非常意外。
一事漏,则事事漏。
江昭不被拉下水,则韩章就不会下场政斗。
韩章不下场,那么刘沆也不能下场。
这涉及到一个先后顺序问题。
若是江昭入局,韩章先下场救弟子,那是理所应当。
如此,王对王,将对将,刘沆再下场,也是常理。
可要是韩章不下场,刘沆就以阁老之身下场,无疑就是自爆,告诉皇帝自己有问题。
偏偏,江昭愣是扛住了几位紫袍金带大员的攻讦。
也因此,刘沆谋划失败。
至于究竟是否彻底失败,这就得注目于刘沆算计的“两王之争”。
刘沆事迹败露,两王党羽争斗不休,注定很难有真正的结果。
你说我陷害你,我说你是自己陷害自己,从而陷害于我。
怎么争论都有理,自然也就没有结果。
而官家心中究竟偏向于谁人,也唯有官家自己心中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沆此人,定然是暗中偏向了两王中的某一位。
至于偏向的究竟是兖王,还是邕王,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刘沆的谋划究竟有没有起效,亦或是起了反面效果,无人知晓。
但凡刘沆不开口,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从他口中撬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