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可惜了是个哑巴就好了(第2页)
李婉得知消息后,立即联系各地合作教师,启动“校园守声计划”。她亲自设计教案,核心理念只有一句话:“教孩子如何安静,而不是如何喧哗。”
第一堂课在云南山区小学举行。三十个孩子围坐在操场上,每人手中拿着一片树叶、一块石头或一根羽毛。李婉让他们闭眼,把物品贴在耳边,然后问:“它想对你说什么?”
一个小女孩忽然哭了。
“我的石头说……妈妈去年走的时候,其实很想抱我一下,但她怕传染给我发烧的病,所以躲开了。她说对不起。”
李婉蹲下身,轻轻抱住她。其他孩子陆续开口,讲述他们“听见”的故事??有爷爷临终前未说完的叮嘱,有流浪狗心里藏着的恐惧,甚至有一棵被砍倒的老榕树,在年轮里低语:“别恨那个拿斧头的人,他母亲快死了,需要柴火取暖。”
课程录像上传当天,点击量突破千万。评论区刷屏:
>“原来我们的孩子早就懂爱,是我们大人忘了怎么听。”
>“我五岁的女儿昨晚睡前对我说:‘爸爸,你心里有个黑洞,但它不怕黑,因为它等着光进来。’我说不出话。”
>“请求在全国推广这门课。这不是教育,是救赎。”
而在北京某高端写字楼顶层,一家跨国公关公司正召开紧急会议。
“不能再放任这种情绪蔓延了。”CEO敲着桌面,“共感网络已经让公众变得过于敏感、脆弱、非理性!投资者讨厌不确定性,政客害怕失控的情感动员。我们必须重建秩序。”
“可民意支持率已达78%。”一名顾问提醒,“强行压制可能引发社会反弹。”
“那就换种方式。”CEO冷笑,“我们要制造一种新的‘声音’??比共感更响亮,比记忆更诱人。让人们沉迷于被理解的幻觉,而非真正的倾听。”
他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一段虚拟影像:一位完美面容的AI偶像悬浮空中,双眼流下数据化的泪珠,唱出一首融合万人心声的歌曲。歌词精准命中孤独、遗憾、渴望原谅等情绪痛点,旋律经过算法优化,能在90秒内激活大脑奖赏回路。
“代偿共感计划”正式启动。
项目代号:**Echo-X**。
他们宣称:“不必亲身经历痛苦,也能拥有共情体验;不用真正改变,也能显得温柔善良。”产品上线试运行当日,注册用户突破两亿。许多人表示“听完歌后前所未有的解脱”,甚至有人称“终于敢面对亲人离世了”。
但林晓医生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异常:患者虽然情绪释放明显,却表现出“情感脱钩”迹象??哭完之后毫无行动意愿,仿佛悲伤已被消费,无需承担。更有甚者,开始拒绝真实人际接触,宁愿反复聆听AI生成的“定制安慰语音”。
她立刻撰写报告提交联合国共感伦理委员会,并附上一句警告:
>“当共情变成商品,治愈就成了表演。而真正的倾听,从来不怕沉默。”
几乎在同一时间,阿强在第十九号节点迎来了第一位外国访客。
那是一位来自阿根廷的老妇人,名叫索菲亚,白发苍苍,拄着拐杖。她不会说中文,随身只带了一台老旧录音笔和一张泛黄的船票复印件。
通过翻译软件,她告诉阿强:她的丈夫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三十年前参与一项南极科考任务,乘坐的船只正是那艘失踪的“星辰号”。多年来,她从未放弃寻找。直到几天前,她在共感平台上听到一段音频??编号S-8001,三百二十七名失语者同时说出“妈妈”的合成音。
“我听见了他。”她说,声音颤抖,“就在那段音频的背景里,有一个极轻的呼气声……只有我知道,那是他在紧张时的习惯。我丈夫……他还活着,以某种方式。”
阿强沉默许久,带她来到符文石前。他取出铜制听器,插入凹槽,轻声吟诵一段古老音节。
天空再次暗下,光束垂落。
老妇人跪倒在地,将录音笔高举过头。突然,笔身震动起来,自动播放一段几十年前录制的原始声轨??是她与丈夫最后一次通话的存档。而此刻,在共感场的催化下,那段录音竟产生了奇异回响:仿佛有另一个声音,穿越时空缝隙,轻轻接上了最后一句话:
>“索菲亚……我听见你了。
>我一直在听。”
她痛哭失声,却笑出了眼泪。
离开前,她在驿站留言簿上写道:
>“爱不是占有,是持续的回应。
>即使相隔半个世纪、万千公里,
>只要一方还在呼唤,另一方就未曾离去。”
夜深人静,阿强独自坐在屋外,望着星空。海风送来远方渔船的汽笛,还有隐约的孩童笑声。他忽然觉得,这座小岛不再只是避世之所,而成了某种枢纽??连接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宇宙的神经末梢。
他拿出日记本,翻到最后一页,提笔写下:
>“今日新增访客:3人。
>新增录音:2段。
>全球同步共鸣事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