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高句丽使团(第2页)
没人会认为卢阜是来镀金的,谁会来这鸟不拉屎,随时还会面对鲜卑、扶余、高句丽袭扰的鬼地方镀金?
且不论卢阜本人的能力以及如何安民治民,光凭他的身份,每年从州治蓟县以及冀州送来的物资,就比往年足足多出一倍有余,甚至还有被俘的鲜卑人被送来挖渠修路。
无论这位每日勤政爱民的卢长史是不是在做样子,但大家伙的日子确实是比往年好多了,如何能不让人感激呢?
郡守府内,卢阜裹着一件厚实的狐裘,正就着火盆取暖,手中握着邮卒刚送来的几封文书和私人信件。
但他并未先拆阅天子、父亲卢植以及幽州刺史曹操的信件,而是仔细翻阅着各县呈报上来的公文。
今日的公务还有许多,郡守刘胤在寒冬时节病倒,按律,由他接替刘胤的本职工作,因此这两个月的郡务都是由他这个长史代为处理的。
譬如方才由邮卒送来的文书奏报,是辽东郡的某几个距离远的县送来的冻馁而死的百姓数据,合计下来全郡今年上报的冻死者总计不过二百人,饿死的更只有百余人。
卢阜看着这些数字,紧绷的肩头微微放松了一些。
这种中原州郡眼里的小事情,对辽东郡而言,已是天大的好消息。
去年夏天,卢阜通过孝廉策试后,便被卢植安排到了辽东郡守刘胤处,一晃一年多过去了。
刘胤明白老友是想让儿子在艰苦处历练,但毕竟是卢植的嫡长子,自然少不了暗中照拂,于是卢阜被拜为郡长史。
初到任时,卢阜雄心勃勃,一心想着做出一番政绩,上不负君王的恩宠,下则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才干。
然而,辽东郡的破败景象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少时也曾游历过上谷、渔阳等幽州边郡,见识过荒凉,但与辽东郡相比,那些地方简直算得上人丁兴旺了。
他查阅过辽东郡的户籍民册,此前他粗略了解过幽州各郡人口,辽东郡在幽州排名第六,约莫有14000户,共计82000口人,乍一看似乎还行。
但辽东郡下辖十一县!
而人口少于辽东的郡,如右北平下辖不过四个县,但仅四个县就有六万人。
整个辽东都给卢阜一种荒芜之感,宛如传说中的“蛮荒之地”一般。
这极大地挫伤了卢阜的进取心,不过年轻人总有自己的韧性。
在获得郡守刘胤的准许后,他带着一支百余人的护卫开始了对辽东各县的巡视。
这支百余人的护卫,自然不是辽东郡的郡国兵,而是刘辩从彼时的虎贲禁卫里抽调了百余人作为卢阜的护卫。
整整半年,卢阜深入走访了辽东郡几乎每一个县,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凭辽东郡现在的人力,几乎什么事都做不成。
做事需要人手,可辽东仅有八万人口。
作为直面胡虏的边郡,必须维持一支至少五千人的郡国兵。
这意味着近乎三分之一的百姓家中都要抽调一名男丁服兵役,负担已然极重,实在无法再挤出人力去兴办大事,若是征徭役做事,那会耽误农耕的。
无奈之下,卢阜只得将这些困境写入奏报,寄给远在雒阳的刘辩,拉下脸面哭几声求天子施舍给他几口奶。
刘辩倒也顾念这位师兄,命曹操将捕获的鲜卑俘虏以及因贩卖粮食、铁器、食盐给鲜卑而被判刑的商贾、豪强,悉数发配辽东充实人口。
靠着这两万多“特殊劳动力”,辽东人口才勉勉强强突破了十万大关。
然而,这两万多鲜卑俘虏和刑徒固然是批劳力,但辽东每年九月起就因严寒而无法劳作。
从九月到次年二月,整整半年都笼罩在严寒中。
若遇特殊的年份,甚至要等到五月才能回暖开工。
即便卢阜有心作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多亏了长史,今年辽东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一名郡吏看着奏报上减少的死亡数字,忍不住感慨道。
另一名郡吏望向卢阜,眼中带着敬意,道:“今年在平郭建了港口,明年若顺利,当在西安平和沓氏再建两处港口。到那时,咱们辽东的皮毛、牲口、药材,就不用再被那些奸商压至低价收走了!”
“是啊,那些奸商,欺负咱辽东苦寒,只有他们才能将我们的货物收购走,故意压价,现在咱有朝廷的市舶司了!”
“就是,朝廷市舶司以物易物,用咱们辽东的皮毛、牲口、药材换来粮食、布匹和木炭,说不定明年咱辽东人也能吃饱穿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