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宿孽总因情5(第2页)
乔峰一言不发的转身凝立,邓公明知他不会先行出招,道了声“看掌!”
一掌拍向乔峰面门,乔峰见他出掌不快,但掌力似吞似吐,极其雄厚,不欲硬接,使出一招“孤云出岫”一牵一引,侧身让过对方来掌。
邓公明叫了声“好!”
说罢变掌为拳,打向乔峰胸口,乔峰见他变招甚快,显是武功家数颇多,更是凝神对敌,不敢有丝毫大意,侧掌成锋,切向邓公明来拳虎口。邓公明收拳起脚,攻向乔峰下盘,乔峰脚踏七星,避让两步,纵身一记鸳鸯腿,双脚交错踢向邓公明面门,邓公明扎住马步,双臂挥出,与乔峰两腿一交,双方各退三步方才定住。
邓公明见乔峰年纪虽轻,可出手竟是招招攻守兼备,气度章法,远胜自己生平所遇的大多江湖好手,不禁甚是惊异,切磋争胜之心也油然而生,出招多了几分气度变化,少了几多力沉狠辣,想凭着招数克敌制胜。
双方你来我往,一时间拆了三十余招,乔峰瞧出邓公明体型颇胖,身法厚重有余,灵动不足,于是身法一变,施展出一招“风流云散”步法,游动不定,绕着邓公明游走,出掌也是虚虚实实,深得“松云掌”中“云霞明灭”这路掌法的三昧所在。
邓公明见乔峰身法灵动异常,显是想利用自己身法迟缓来找出破绽,当下便迈开双足,脚踩两仪方位,以耳代目,方寸之间,将乔峰来掌尽数接去。
其时,乔峰身形步法越斗越快,烛影摇曳间,满室墙壁尽是飞舞着他的影子,看的野利罗霍等人目眩神驰。
而邓公明却躬身跨步,以静制动,身形转动虽慢却能瞻前顾后,滴水不漏。
两人转瞬间又拆了五十余招,仍是胜负难分。邓公明此时心中暗暗惊异,他自恃功力深厚,内外兼修,心里早已算定这少年如此迅猛的出招,定然长力不够,自己站在当地,以逸待劳的见招拆招,不出三十招,待到这少年内力不继难以支撑之时,自己便可趁机取胜。
谁想双方对拆将近百招,乔峰竟是愈战愈勇,精神倍涨,内力丝毫不见衰竭。邓公明眼瞅着百招已过,不由有些焦躁,心想自己是江湖成名的大豪,百招之内不能胜这无名少年已是大失身份,眼见这少年身法越斗越快,掌法越变越奇,忽拙忽巧,且掌力雄厚,犹如奔流般,一浪接着一浪扑向自己,自己若是稍有闪失,恐怕不但取胜不得,自己的一世声名也要折在这少年手中。
于是心念一横,再顾不得身份地位,掌风陡然一转,施展出自己的生平绝技“寒山落月掌”。
这套掌法原本是北宋初年,姑苏寒山寺内,一个五台山来的挂单僧人所创,这名僧人虽于佛法无甚慧根,但礼佛却是极其虔诚,平日里除了习武便是诵经,心无旁骛。
不想当时江南富庶,南唐奢靡之风尚存,寺中的僧人尽都好逸恶劳,不思佛法,更不愿用心练武,整日价,只爱穿梭于高门大户之间,诵佛作法,以佛祖之名行生财之道。这挂单僧人在寺中落落寡欢,不得其志,虽有心离去,可其五台山罗睺寺的恩师坐化之前,曾作一揭交代他道:
“入我门中,来去随缘。燕行五湖,逝水清寒。”
说此乃其生平所遇,他不明其中玄机,只从寺中寄居的读书相公那里,知晓了五湖便是这东南姑苏城外的太湖,师傅所说的缘法,必是在这左近,因而只身前往苏州,一直挂单在寒山寺中。
直到有一天,寺中住进一位奇人,僧人与他言谈数日,对其风度学识武功无不大为倾倒,相处三日,那位奇人便要告辞,僧人出门相送,奇人笑道:
“和尚,还不随我走吗?”
僧人拊掌大笑道:
“善哉!正当如此。”
于是念珠一抛,便即还俗随同出寺,在江湖中作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僧人便是邓公明的先祖,所创“寒山落月掌”后经数代锤炼,实在是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