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番外1018(第2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对方是个三十五六的当地男人,穿着民族服饰,看上去朴实的同时又有点艺术气息在身上。

乔铃给这个叫“冯小哥”的传承人大概讲述了自己外公外婆的故事,还有这次要做的头饰的所有祖传花纹,祖传工艺。

冯小哥听说了她祖父的来源地,沉思回忆了很久,然后恍然大悟,“融呈苗族自治县啊……哎呦,那个地方。以前好像是听说有几支很早的手艺在那边。”

乔铃询问:“有什么问题吗?”

“苗族是个一直在迁徙的民族,祖国版图上很多地方都有苗族的痕迹,我家的族谱就有记载,从最开始的江浙沪一带,走到两广,走到闽南,然后又到赣江,最后才到了这里。”

“走走停停,一个那么大的传苗银的家族,最后就剩我太祖爷爷这一支了。”

“以前我师父喜欢顺着有苗银的地方云游,经过那个地方。”他坐在板凳上,搔着被虫子叮痒的腿,回忆:“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你外祖父母。”

“那时候我师父就有意识,咱们这种东西,不往外去交流,不和新时代的东西融合,那是没有未来的。”

“所以他对融呈那边的传承人印象很深刻,就说,太固执了。”

“好,也不好。”

乔铃翻看着冯小哥的作品集,陷入沉思。

“而且呢,融呈那个地方,太穷了。”冯小哥摇头,也觉得苦涩:“要比山水风景又和我们这边比不过,怎么发展啊?地方只要一穷,民风就闭塞,里面的人就拼了命想跑出去再也不回来,这样不断死循环,地方只能越来越穷,越来越没希望。”

“穷地方,没有人进来的地方,变现能力差,你银做得再好再精美,谁会买?谁愿意宣传?”

这也是当前所有非遗从业者的困境。

一支需要代代年年练习传承的手艺没有真正懂它的人来欣赏,网络上评价的都是些什么都不懂的人,头头是道地批判它的价值。

大多厉害的手艺人都是朴实的人,遇到这些事也只是沉默。

银相比金子,钻石,珠宝,是原价很便宜的贵金属。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这么便宜的银,凭什么做出来的东西卖那么贵?现在机械化这么智能,手艺真值这么多钱?

买账的人少,发展前途又有限,本身变现能力差。

这些都是乔铃师兄之所以毅然决然抛弃苗银选择多融合新工艺的原因。

乔铃听着冯小哥娓娓道来行业内的情况,进一步对师兄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谅。

她忽然觉得当初那个站在展览上,对着本来兴高采烈的师兄又红眼又质问的自己,真的很任性,也不懂事。

“我听说你也是没打算做这个,就是单纯纪念?冯小哥问。

“嗯,我外公外婆这一脉……怕是已经可以宣告失传了。”乔铃紧紧抱着外婆的纹样本,惭愧一笑,说:“我没有你们这样的勇气,我还是想做个活在城市里赚钱享受的俗人。”

“哈哈哈,你这就太谦卑了,没必要。”冯小哥劝慰她:“现在国家扶持非遗的项目很多,拨的钱也多。”

“也有不少人,就比如我,围绕苗银做些宣传再接点散活,收入不错的,在这个省市生活足够了。”

“天下苗族是一家,如果你哪天真决定要彻底放手,可以把这些交给我,或者给苗银相关的博物馆,协会。”

他说:“不用难过,总还是有人在做,只要还有人,你的东西就能一直往下传。”

…………

虽然背后的团队很给力,但是真正投入拍摄中,乔铃还是发现了很多不习惯和生疏的东西。

平时做银饰都是一个人埋头慢慢干,哪怕是开店也都是和客人面对面接触,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围观下,在诸多镜头下做过这件事。

为了配合镜头,可能她砸银的手就要比平时倾斜一些角度,或者抬高一些,小习惯里的东西一旦改变,手感就会差很多。

乔铃就非常不习惯,经常砸坏了一步就要重新来,或者拍十几分钟就要请求团队们停下陪她缓一会儿再继续。

她本来就担心因为自己耽误了团队的进度,这样一来就更加内疚,一着急更做不好。

这段时间她每天都在晚上和陈况视频一个小时,一开始还笑呵呵说闲话,结果没聊两句,看着他那张脸,乔铃就忍不住鼓着脸蛋掉眼泪。

陈况明白她,所以等她默默擦够了眼泪,然后笑着开导她,分析她的问题,然后试想一些解决办法给她。

陈况那里也不容易。

乔铃离开滨阳不久,陈况也收拾了行李启程赶往秦南跟谢历升汇合,回到他的技术团队里开始工作。

两个人现在都在外地,在各自的事业战场里打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