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1页)
说不定连颍川侯世子前往甘州历练,也有她的手笔。
虽说颍川侯世子的死,是意外遭了池鱼之灾,可谁也不敢打包票,周淑仪就真的在西北没有任何准备,只不过那位杀妻百户先一步动了手罢了。
周家后来家势衰落,周淑仪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周家什么都没做,都被颍川侯联手孙阁老坑到了那种地步,周淑仪这样确实做过些什么的人,还能落得好下场?她要是出了事,马老夫人估计也要受牵连的。
海棠只能过后再找哥哥海礁打听,上辈子周家三房是否有什么后续消息,京城颍川侯府的二房又发生过什么了。她现在只想知道,要如何阻止周淑仪继续连累整个周家呢?
她想,周淑仪远在京城,自己与哥哥应该是没办法阻止她把颍川侯世子弄到西北来了。但颍川侯到了西北后会去什么地方,还得看周家人的安排。得让周家人先明白马老夫人母女的想法才行。只有他们先了解到马老夫人与周淑仪对颍川侯世子的恶意,他们才会明白,那个少年的安危有多么重要。
他要是依旧死在了西北,死在周家的势力范围内,哪怕周家在朝中有陶岳这位盟友在,也依旧会得罪另一位皇帝心腹颍川侯。杀子之仇,可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周家纵容周淑仪这么多年了,还一直给她送钱送东西,变相等于一直在支持她在京中的行动,出事后再说全家都对她的计划毫不知情,颍川侯府怎会相信?
周家若想西北边军安稳,自家子弟也平安顺遂,有些人就必须好好管束起来了。不然他们立再多的功劳,流再多的血,牺牲再多的性命,也挡不住背后有人拼命替他们拉仇恨。既然他们在交好陶岳一事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何妨再多做一些呢?
海家的车队终于在天黑之前,抵达了长安城。他们走安定门进城,没多远就到城隍庙了,海家在长安的宅子就位于这附近。
此时街道上还人来人往的,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挑起灯来,整条街上都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当中还夹杂着寺庙香火烟熏的味道,配着周边传来的小贩叫卖声丶父母吆喝孩子回家的叫唤声,组成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海棠掀起车窗帘的一角往外张望,深感长安城确实比她往日见过的瓜丶肃丶甘丶凉丶兰诸州都更繁华,这繁华的程度根本没法比。
听着这熟悉的声音,马氏整个人也放松下来了,打了个哈欠:「可算到家咧!坐了这半天的车,额地腰都酸了。」又清了清嗓子,觉得有点渴。
路上聊了这么久的八卦,精神上固然是愉快的,也丝毫不觉得无聊,可就是太费嗓子了。他们从别庄带出来的一大壶茶水已经见了底,马车用的茶炉子也早就没了炭。等到家之后,她可得好好灌两碗茶下去,润润嗓子才行,不然明早起来就该哑了。
马车队拐进了一条巷子,随即海棠在车里就听到了海长安与崔大壮说话的声音。
海长安特地迎到马车边来,隔着车帘给母亲马氏请安问好,又说起父亲还没到家,但家里已收拾好了,热水热炕都烧起来了,饭菜也随时出锅,母亲到家就能歇下。
马氏满意地夸奖了儿子,又打发他去后头见妻儿。
海棠掀起另一边车帘,给哥哥海礁使了个眼色。
第142章长安故居
海家在长安的宅子有四进,占地比肃州的宅子大了一倍,虽说格局有些相似,也是陕西的建筑风格,但这里的一进院和四进院都有两层小楼,空间很是不小。
一进的前院特别大,一楼包括了客厅丶花厅丶茶房丶两间带炕的客房丶厨房与仆役住处,二楼则是一圈的客房,由光线昏暗的长廊相连接,不过每间屋子都有面向院子的大窗户,通风采光都不错。从前海家人还在长安时,谢文载等一众流放至此的犯官们,若是在城中居住,基本都会在此落脚。虽说条件只能算一般,冬天也没有暖炕,只能靠火盆取暖,但这里的屋子隐私性挺好,他们住得倒也安心。
二进本来是个花园,东侧有一排三间屋子,充作书斋。海礁与海棠的父亲海定城,少年时就是在这里读书的。谢文载等人也很喜欢在此消磨时间。后来海西崖收养了丧父的海长安,就把人安置在了这里。
不过如今二进院的格局大变,正中间新建了一条带屋顶的长廊,连接通往前院与三进院的两个门,将院子一分为二,东边仍旧是花园,又增建了两间小屋,西边重建的书斋比起从前更大了一些,添上了火炕与下水等设施,倒成了一处可住人的居所。
海长安送母亲侄儿侄女以及妻儿进来的时候,向马氏等人解释:「儿子到家后才从大壮那里听说了,这宅子当年爹与娘托给马家大舅舅照看,马家舅母便把它租了出去,挣些租金贴补家用。最后一任租客去年冬天在书斋里不慎打翻了火盆,整个院子走了水,把屋子烧了。开春后租期一到,租客也不好意思提续租的事,给了一笔补偿金,便带着全家人搬走了。
「马家舅母收了银子,也不提重建书斋的事。后来爹娘写信回来,告诉大舅与大姨咱们要回来了。大舅让舅母去找人重建房子,舅母说钱已经花出去了,没钱盖房子。大姨很生气,自掏腰包雇了工匠,大舅也出了一半银子,才把屋子盖好了,这个月初才停的工。大壮回来后已找人收拾干净了,园中的花木就等明年开春后再补种。」
马氏听得沉了脸:「这事儿咋没人跟额说?大姐早上去找额,一个字都没提过!」
海长安笑道:「娘别生气,横竖房子已经建好了,崭新崭新的,岂不是比原本的老房子强?儿子已经看过了,这里本就是儿子的住处,如今地方大了,也能住得下儿子一家三口。一会儿儿子就让媳妇他们搬进去。」
「那咋能行?」马氏才没那么容易被儿子哄住,「新屋子潮气大,少说也得放两个月才能住人。你皮糙肉厚的也就罢了,你媳妇可受不了,更别说你儿子还小,身体又弱,要是搬进去后住得不舒坦,三天两头的折腾请大夫,还不如不住咧!你带着媳妇儿子住正院去,这边先放几个月再说。家里哪里就缺了你们的屋子?!」
海长安其实真不觉得新屋子有什么,不过母亲都发话了,他自然没有违逆的道理。
一行人又进了三进院。这里其实是宅子的内宅正院,规规整整的正屋三间,外加东西厢房各两间。屋里的炕都已经烧好了,马氏进了正屋,换了衣裳,洗了脸,喝了热茶水,看着屋中打扫得干净,虽有许多不足之处,回头再慢慢收拾就是了,心里还算满意。
她指了海长安两口子带着儿子小石头住进西厢房,大孙子海礁住进东厢房,孙女海棠则住后院。后院没有厢房,却有一排两层小楼,楼上可以做库房,楼下有五间房可住人。海棠能独占其中两间,一里一外,足够宽敞了。剩馀的屋子可做婢女们的住处,也能用来存放大件沉重的物品。
马氏吩咐崔婶:「把行李安置好,各人歇一歇,先吃饭。打发人去衙门里找老爷,请他赶紧回来。」又传了「彩霞」婆媳祖孙过来与海长安夫妇见礼。
「彩霞」是那仆妇的闺名,但她如今年纪大了,孙子孙女都有了,马氏当然不可能继续用闺名称呼她。她男人名叫马有利,她自然就是马有利家的,也有人称她为马婶。她儿子叫马昌年,儿媳是昌年媳妇。今天她将儿媳与大孙女都带上了。大孙女十二三岁,本名大妞,在进城的路上,已经由崔婶做主起了个名字叫葡萄。
马婶的丈夫马有利和儿子马昌年丶大孙子锁柱以及几岁大的小孙女还在别庄,几日后就会进城与她三人会合。至于马婶的女儿绣橘,早年就嫁给了周家三房的男仆,如今还在那边当差呢。
马氏指示崔婶去帮谢文载三人收拾行李,崔小刀不在,他们三个老头子身边没人侍候,天知道要收拾多久?至于马婶则留下来帮马氏收拾正屋,顺便熟悉一下自己将来的职责。大壮媳妇照旧去厨房帮衬,昌年媳妇则去给二儿媳胡氏打下手,剩下一个葡萄,就归了小孙女海棠。
大孙子海礁只能委屈一下,先自己收拾东西,回头等大壮闲下来了,再过来帮他。
眼下家里的仆人还是有些少,不过等到马有利带着儿子丶孙子们到来,家里的人手就会宽裕多了。
海礁笑道:「我不需要人侍候。屋里的事我自己就能收拾得过来。今晚先整理一下铺盖和明后天就要穿的衣裳,还有明日练武读书要用的东西,其他的每天收拾一点就行,并不费事儿。」
马氏很高兴孙子能照顾好自己,但也很心疼他:「急个啥?额们刚到家,路上走了两个月,骨头都颠坏了,好歹先歇几日。你不必忙着射箭习武了。回头额跟你表叔公和曹爷爷丶陆爷爷打声招呼,他们三个老头子路上辛苦,也多休养几天,别总惦记着给你布置新功课,也不怕把你这小身板给累坏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