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1页)
队伍没过多久就出发了。今日的风沙颇大,但太阳晒着还算暖和。一行人骑马坐车在荒野上走着,四下空旷,视野辽阔,很容易令人生出豪迈之气来。
海棠脑子里冒出了无数沙漠丶边塞题材的诗句,正有心要背几句,就听到前方不远处,同坐一辆马车的谢文载丶曹耕云与陆栢年三位长辈开始即景联句了。与海棠选择背诗相比,这三位读书人要有创造性得多,选择了自己作诗。他们挑了个韵脚,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往下联,谁接不上了,就要挨罚。惩罚的内容通常是当天的午餐或晚餐里的一块肉丶一杯酒,通通暂时挂在帐上,慢慢罚完为止。
据说从肃州去瓜州的路上,以及从瓜州去肃州的路上,他们已经这么玩过几回了。谢文载初到瓜州时停了半个月的肉,曹耕云也断了一个月的酒,为了从老友那里多蹭两杯酒,后者可费了不少功夫呢,至今仍是他们这帮流放老友们通信时经常被人提起的保留笑话。
海棠要保持人设,自然不能羼上一脚的,倒是海礁中途被师长们叫了过去,作为考较的一种方式,要求他也来联上几句。海礁阔别诗文已经有二十来年,哪怕过去这一年多里没少温习功课,真要作起诗来,也依旧觉得苦手,绞尽脑汁,才勉强应付过去,中午停下来吃饭时,人已经蔫了,什么食欲都提不起来,只觉得满脑子都是各种边塞诗的常用词句。
海棠暗暗偷笑着,给哥哥多添了几块肉干,再塞给他一把今年新晒的核桃仁,让他好好补一补脑。
下午的行程,海棠继续留在了马上。她从头到尾都没叫一声辛苦,还跟其他人有说有笑的样子,不会纵马到处乱跑,也没有掉队的迹象。马氏时不时就要掀起车帘盯她一眼,见她这样也没了脾气。
不过晚上他们宿在高台所的大车店里时,马氏特地把孙女儿叫进屋里,仔细查问过,知道她腿上没有被擦破皮,手掌心也没有被缰绳勒伤,这才罢了。
崔婶打了热水来,招呼海棠去洗漱,海棠欢快地去了。马氏这才翻出孙女今天穿的衣裳,又细看她那身装备,脸上的表情总算缓和下来。
孙女准备得齐全,不但做了新的秋冬骑装,还在裤子里头缝了小牛皮,避免大腿上的细皮嫩肉被磨伤。此外她还做了羊皮手套,把一双细嫩的小手保护得很好。至于其他那些可以挡风沙的斗笠和纱巾什么的,就不必提了。在肃州,这些都是常见的装备,马氏并不陌生。
她原本就打算让孙女跟自己一样坐马车赶路的,因此并没有给海棠准备这些东西,没想到孩子自己备得还挺齐全,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
马氏跟崔婶抱怨孙女年纪小主意大,崔婶便笑道:「棠棠从小就聪明,做事也周全,这难道不是好事儿?我瞧她前些日子总是缠着王百户家的媳妇说话,原还以为她在跟学鞭的师傅道别,如今想来,定是向人家请教这骑马远行的行头去了。」
马氏认可了崔婶的猜测:「这些骑马用的东西,就数王成复老婆娘家的铺子里最齐全咧。他家又常做女人孩子的生意。棠棠要定做,肯定要找他家,只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崔婶笑道:「这有什么?姐儿自个儿付得起。这几件东西又不贵重。其实,若不是我不大会骑马,我也不乐意整天待在车上,颠得慌!」
马氏心里何尝没有同感?只是心里觉得官宦人家的女眷抛头露脸,太不象话罢了。若只是自家人出城游玩,又或是大军来袭时逃命,她骑骑马倒没什么。只是如今,同行的还有那么多商队和镖局的人,骑着马在外头走动,就得在那么多陌生男人面前露脸……
马氏想了想,与崔婶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齐齐放弃了这个选项。
哪怕在边城生活了那么多年,沾染了不少边城女子的彪悍气息,她骨子里还是那个从小生活在内宅里的官家千金呢!
第102章甘州见闻
海家一行人一路走得还算顺利。
从肃州到高台所这段路,他们走了好几日。虽然期间也曾远远看到过沙盗马匪的身影,但可能是因为他们人多势众,又有许多彪悍护卫的关系,始终没人敢冲上来抢夺,只是隔远缀在后头,直到他们接近了过夜的驿站或驻军堡垒为止。
马氏有些胆战心惊,几次招呼孙女上车,海棠都没答应。
若真有强盗杀过来了,躲在马车里未必安全,还有可能成为活靶子。可她骑在马上,手中又有鞭子,鞍旁挂着弓箭,就有能力保护自己,顺便反抗一下。实在不行了,她还可以逃跑。躲进马车里,想逃跑都不方便。怎如何选择,她还需要犹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