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第2页)
海礁也理解她这话的意思:「我明白,孙阁老是块硬骨头,没那么容易啃下来,咱们不必着急,一步一步慢慢来就好了。周家如今还执掌着边军大权,几位少将军还安然无恙,老元帅也活得好好的,孙阁老暂时拿他们没办法。周家就是吃亏在朝中无人,因此出事时,无人替他们说情。可要是陶大人愿意在御前为周家说项,皇帝怎么也要给表弟一点面子的。」
海棠问:「周家在朝中就真的一个盟友都没有吗?全靠太后撑场?他们没少在粮草军资上头吃亏,多年来就没想过要在朝中找人?」
海礁道:「周家除了祖传的镇国公爵位以外,还有个承恩侯爵位,如今是太后的四弟拿着。他这一房常年待在京城。不过周四老爷不是武将,而是读书人,还是出了名的书画名家,人缘很好,交游广阔,只可惜不曾入朝,传递消息还罢了,军中事务完全插不上手。」
当然,西北边地出身的读书人,入朝为官后也会为周家说公道话。只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官位也普遍不高,影响不了大局。
周家手握兵权,怕引起皇帝猜忌,所以十分老实。反正宫中还有太后在呢,周家又有拥立之功,哪里想到便宜外甥会翻脸呢?
海棠只觉得周家实在是太过老实了。在粮草军资上吃了多年的亏后,他们就该学会变通才是。懂得组建商队赚钱换粮草物资,怎么就不懂得花点钱去收买京中的皇亲贵族与权臣呢?只要有人愿意帮忙说话,周家何至于屡屡吃孙派的亏?
行了,海棠也不想多说什么,只跟哥哥海礁说自己的想法:「周陶两家严格来说并没有仇怨。周太后对陶慧太嫔的怨气……与其说是因为陶慧嫔给常贵妃荐的人可能害死了孝明太子,倒不如说,陶慧嫔本身就有可能是常贵妃一派的人。」
陶慧嫔若不是与常贵妃本就交好,也不会把侍女托付给后者。而常贵妃既然是先帝最宠爱的妃子,自然没少与周皇后争风吃醋。陶慧嫔极有可能作为常贵妃的跟班,曾给周皇后添过堵。
但陶慧嫔死得早,没有参与过谋害孝明太子。她留下的德光皇帝过去是个小可怜,常贵妃与纪王风光时也没见多关照他几分,还让他生出了满腹怨气,只能去求得周皇后的庇护,想来周皇后也是因此才愿意接受这个养子的。
既然如此,周太后与陶慧太嫔之间就没什么不可化解的仇怨了。无论前者以前是怎么想的,现在她快死了……周家是否有可能说服她以周家未来为重,主动向皇帝提出,追封陶慧太嫔呢?
只要她主动提出了这件事,过去三十一年里皇帝对她生出的怨言,都会随风消散的。
海棠压低声音道:「难得陶岳陶大人作为和谈主使来到了西北,哥哥让爷爷与表叔公去劝劝周家人吧。孙阁老的心腹就在和谈使团里,若想和谈成果如周家的意,陶大人是必须要拉拢的!只要能让西北多太平几年,边地军民能少吃些苦头,有什么事不能让步呢?陶慧太嫔追封太后,也不会影响周太后的尊荣。反倒是周家如今的处境,很需要有一个得皇帝信任的近臣为他们说好话……」
至于陶岳大人这边,就要看他是否还在意谢文载这些旧友了。倘若他依然重视故交,那么对于庇护了谢文载等人二十多年的周家,多少会有几分好感吧?
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好,若是周家愿意先退一步,陶家又何必拿乔呢?陶家虽是皇帝至亲,却势单力薄……
陶岳陶大人若是对皇帝行事有所不满,难道就不想给自己增加筹码,好去改变朝中的格局吗?
第81章海长安的身世
海礁是如何说服爷爷海西崖与表叔公谢文载的,海棠没管。
他已经是个成熟的哥哥了,当然要学会自己动脑筋。
况且他上辈子也算经历过许多事了,如今也懂得了思考。海棠还为他提供了一些有力的理由。如果他这样还想不出办法说服两位长辈,那还不如趁早歇着吧,别操心什么朝廷大事丶权贵前程了。没有那个脑子,想得太多只会为自己招来灾祸。
海礁没有辜负妹妹的期望。虽然不清楚他具体是怎么劝说爷爷的,但海西崖没两天就被孙子说服了,主动去劝表弟谢文载,要走周家的门路,前往高台所见陶岳这位旧友。
虽然海西崖担心表弟会在高台所被孙阁老的心腹发现踪迹,可只要有周家人的协助,这种事还是可以避开的。
如今反倒是谢文载犹豫不决:「若是周家人不愿意与陶南山和解,那该如何是好?事关周太后……我们蒙周家庇护多年,怎么好强人所难?」
海西崖倒是更清楚周家人的想法:「事关西北军民,周家人知道孰轻孰重。况且,这种事未必需要太后亲口说些什么,只要皇上再提此事时,太后不再出言反对,事情也就解决了。」而周家可以私下向皇帝做暗示。只要皇帝心愿得偿了,自然会把太后不再反对追封陶慧太嫔一事当作是周家劝说有功,以后也不必总嫌周家不够忠心于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