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师父有一回抓住了锦衣卫要的人,带着他和师兄一块儿将人押送去了诏狱,恰好在那里遇上了熟人,便相约一道去附近的酒楼用餐。

那熟人据说是宫里出来的内监,是刑求高手,在周太后去世前得了恩典被放出皇宫。只是他孤身一人,无处可去,锦衣卫里有人知道他的本事,便重金请了他入诏狱坐镇。

当时是海礁的师兄在雅间里侍候两位长辈,海礁站在门边负责送菜送酒,所以他只听到了那位「辛爷爷」与自家师父的部分对话:「……常贵妃看着是个体面人,纪王也聪明,没想到常家竟是这等家风,底子果然不干净,怪不得太后娘娘生前厌恶他家,总想着要抓他家的把柄,还迁怒到了陶慧太嫔身上。也不知孝明太子之死是否与他家有关系……」

海棠听得双眼圆睁:「这句话……是啥意思?常贵妃是谁?纪王是谁?孝明太子又是谁?」

海礁便解释道:「常贵妃是先帝的贵妃,她生的儿子封了纪王。孝明太子则是周太后的亲生儿子,很早就死了。」

先帝末年诸皇子夺嫡,争斗得十分激烈。最早死的就是正宫周皇后嫡出的孝明太子。他死之后,呼声最高的是宠妃常贵妃所生的纪王,但同时还有另一位张德妃所生的安王圣眷在身,其他皇子也时不时有个出彩表现,搏得先帝欢心,很难说哪位皇子更占上风。

德光皇帝那时候只是个不起眼的皇子,根本就不被有心争储的兄弟们放在眼里。他能胜出,是因为认了嫡母周皇后为母,并在对方支持下立了功劳,才会抢在兄弟们前面入主东宫。

不久之后先帝就驾崩了,新太子在周太后与周家支持下继位登基。诸皇子就算原本打算将新太子拉下马来,也来不及操作,只能认命。

周太后与常贵妃一向不和,还怀疑她与自己儿子的死有关,坚决反对纪王立储。可她刚执掌大权,没来得及抓人审问,常贵妃就干脆利落地殉了先帝,而且还是当着宗亲丶百官与诰命们的面,哭着述说了自己的深情与不舍后,服毒自尽的。周太后不但没办法问罪于她,还要为她风光大葬。纪王也因为哭灵时太过悲伤当众晕了过去,事后大病一场,在公众面前赢得了孝顺的美名。周太后与新继位的德光皇帝碍于物议,根本没办法对他做什么。

纪王养病期间很利索地解散了自己的班底,连纪王妃的祖父被新君清洗出朝堂也坐视不理。他不插手朝政,拿着先帝赏赐与常贵妃留下来的大笔财富,安心在王府里关起门来过小日子,养了一帮清客,每天讨论些诗词歌赋丶风花雪月。他如此老实,堪称宗室典范。皇帝不但不能报复他,逢年过节还要加恩封赏,以示自己的仁爱友悌。

海礁道:「纪王风风光光几十年,比皇帝老儿还命长呢!常家虽然不得志,但除了一个能干的子侄被贬官以外,也没受什么大罪,在京中名声还可以,家底也厚。若不是辛爷爷提起,我还真不知道他家底子不干净。也不知他们到底干了什么坏事,常贵妃若是真与孝明太子之死有关,就怪不得太后一直怨恨她了。」

海棠问:「可这事儿跟陶慧太嫔有什么关系?」

海礁回答:「说不上有多深的关系。据说陶慧太嫔死得早,死前不放心身边的宫人,就把人荐给了常贵妃。这当中有个宫人后来成了常贵妃的心腹,常给她出谋划策。若说常贵妃害过孝明太子,这宫人有可能就是帮凶。正巧孝明太子前脚死了,后脚这宫人就暴毙,太后疑心她是被灭了口,便迁怒到荐人的陶慧太嫔身上。」这是辛爷爷亲口说的话。

但周太后能接受陶慧太嫔的儿子为养子,还把人送上了皇位,估计这迁怒也是有限的。她不能接受皇帝追封生母,恐怕更多的是为太后之位的尊荣考虑吧?

海棠好奇:「常贵妃殉了先帝,没办法回答太后的疑问,那她的宫人呢?太后难道不能审问她们吗?」

海礁摇头:「常贵妃死后,她的心腹几乎都殉主了,太后根本没处问去。」

太后憋屈,皇帝也很憋屈。太后教养使然,不会报复无辜之人。皇帝只能拿常家小小出了口气。

不过常家只是小角色,关键的还是纪王。

德光皇帝拿这个富贵悠闲的兄弟没办法,心里憋屈得久了,也想要报复一把。前些年四皇子自请出继宗室的时候,他便以纪王无子为由,将儿子过继给了对方,正好把对方的丰厚身家抢入囊中。

其实纪王不是无子,他只是没有嫡子罢了,庶子庶女却不少。可皇帝非要拿他没有嫡子为由说事儿,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欢天喜地地接了四皇子到家中,第二天就上书请封世子了。

海礁告诉妹妹:「就是这个纪王世子,后来总是闹着要还宗,甚至与孙家勾结在了一起。若非如此,八皇子早就立储了!如今皇帝老儿膝下就只有这一个独苗苗,不立他为储君,还能立谁?当年是四皇子自个儿闹着要出继的,如今又想要回宫做太子了,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若不是有他在,孙阁老早就没了依仗,又怎么可能再风光十来年?!」

这又是海棠没想到的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