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陆栢年也忍不住叹气:「真没想到……我以为三十一年前自京城一别,这辈子都不会再遇到他了,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有与故人重逢的一日。我记得他年纪比文载兄还要小两岁,这会子也不年轻了吧?这些年在朝中,也不知道过得如何。」

谢文载坐直了身体,看向海西崖:「表兄,确定……是陶岳为和谈主使么?」

海西崖微笑着向他点头:「我一听说这个名字,就想起了当年的旧事。多亏你们这位朋友了,若不是他想办法帮忙打点,你们几个也不会那么顺利流放到西北,还能在长安城里悄然待了许多年,无人为难。」

谢文载神色有些恍然,接着便叹了口气:「可惜……他那时还盼着我们能尽快回朝呢,到底还是让他失望了。」

曹耕云干笑了两声:「这也怪不得我们……皇上的赦令四年前才下来,那时候我们都一把年纪了,还回去做什么……再说,孙家人在京中还风光无限呢,我们回去了又能如何?还不是只有受人打压冷落的份?当日与我们一道流放过来的人,但凡是活下来了的,四年前遇赦后也有好几个回去的,如今又是什么情形?陶南山若指望我们回去,能替他分担一二,那还不如做梦比较快。」

陆栢年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海兄方才说……和谈主使是鸿胪寺卿陶岳陶大人?陶南山居然是鸿胪寺卿么?」

海西崖点头:「消息是这么说的。我也跟周三将军以及顾将军确认过了,的确是鸿胪寺卿陶大人领队。这与外邦和谈交涉的事务……原也是鸿胪寺的职责吧?」

陆栢年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不是说陶南山身为鸿胪寺卿,前来主持和谈有什么不对。我奇怪的是……三十一年前他已经入了翰林院观政,如今居然还只是个鸿胪寺卿?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些?」

陶岳是谢文载的同年,谢文载是那一科的探花,而陶岳则是榜眼。两人自会试前便相识,结为好友,一起会试,一起上榜,一起参加殿试,又一起进了翰林院做编修,都是享有盛名的才子,交情深厚。

谢文载是因为被座师坑了,年未弱冠就被革了功名,流放西北。陶岳并未羼和吴孙之争,家世又不一般,顺利入仕至今。

按理说,以陶岳的才干丶家世与名声,又是翰林出身,怎么看都是个阁臣苗子。至不济,也当是六部侍郎吧?结果三十一年过去了,他竟然只是区区正四品的鸿胪寺卿。哪怕这是九卿之一,也不能掩盖他手中没多少实权丶官职也不高的事实。

这怎么可能呢?以他的家世而言,这也太奇怪了!

海西崖不清楚京中的事,只能猜测:「是不是那位孙阁老在刻意打压他?方才老曹不是说了么?当初一同遇赦的几个老兄弟,也有回朝任官的,都被打压得很惨。这位陶大人既然在三十一年前就帮了你们许多忙,想必也被孙阁老当成是你们一伙儿的了,明里暗里打压着。只是他本事了得,还能坐上九卿之位……」

「不不不。」陆栢年摆手,「孙阁老就算有心打压,也未必能压得住陶南山。这陶家可不是一般的陶家啊……」他压低了声音,「他是陶慧太嫔的亲侄儿!」

海西崖是头一次听说陶岳这个人的家世,从前他只知道后者是权贵子弟,没想到竟然是陶慧太嫔的侄儿!他顿时就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曹耕云在旁猜测:「会不会是……孙阁老在御前说了什么谗言?毕竟陶南山这样的出身,又有才干,一旦被皇上重用,谁能越过他去?孙阁老明摆着就是想让自己儿子接班的,倘若有陶南山在前,哪里还有孙永平出头的机会?为了儿子也好,为了家族也罢,孙阁老都不可能让陶南山得势的。」

陆栢年不大同意他的想法:「孙阁老再有权势,也是皇上给的。皇上还能听信外臣的谗言,便疏远了陶南山不成?那可是他母家至亲。陶家本就不是大族,三十一年前就只有一个陶南山能拿得出手,如今也不可能冒出许多人才来。若连陶南山都入不了皇上的眼,陶家就没人了!」

「陶家如今也不象是有人的样子。」曹耕云道,「你这些年可曾听说朝中有高官姓陶的?陶南山能做到九卿之一,已经很不错了。若是皇上有意提拔他,他又怎会才是个正四品?!」

两人眼看着就要争起来,还是谢文载压住了两人:「都别吵了!就算孙阁老在御前进谗言,倘若陶南山不想让他得逞,还找不到法子化解么?他那样的聪明人……只要他不乐意,谁也别想算计了他!我看他如今只官至鸿胪寺卿,再没有别的缘故,定是他自己乐意的!」

这话听得曹耕云与陆栢年都安静了下来。

不一会儿,曹耕云才小声道:「你跟他真不愧是莫逆之交,简直就是一个脾气!该不会陶南山也恼了皇上,所以才不乐意出头,只做个清闲事少又体面的鸿胪寺卿就满足了吧……」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