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1页)
海西崖顿了顿:「我也是刚刚才想到的。宝顺年纪还小,远不到进军队的时候。倘若他能正经进卫学读两年书,对他也有好处。」
马氏心中有些不以为然。卫学有什么好的?他们家有谢文载这位探花才子在,曹丶陆二位亦是饱学之士,哪个做孙子的老师,不比卫学的先生强?!况且,他们夫妻不是已经商量好了,要让孙子在将军们面前多露面,好保孩子进军中做文职的么?丈夫怎的忽然改了主意,也没事先跟她商量一下?!
而海棠在旁却很快就明白了海西崖的用意。
卫学,就是卫所办的官学,跟县学丶州学丶府学等是一样的。学生被称为军生,成绩好的也有廪膳生。课程有礼丶射丶书丶数四科,其中「礼」包括经丶史丶律丶诏丶礼仪等文化课知识,「射」是指射箭,「书」是指书法,「数」是指算术。卫学招收军中将士子弟,其中学得好的也有去考科举的,但大多都会沿着父辈的道路,进入军中任职。
理论上来说,天下所有卫所都设有卫学,但现实中还办不到。肃州卫地处偏远,近年又屡有战事,已经是前线了,哪里有闲心办卫学?离肃州最近,也是肃州军官子弟最常选择的卫学,乃是甘州卫学,不但规模在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区内是最大的,就连师资力量也最好。
海礁因为家中有三位好老师指点读书与书法,有二叔海长安指导射箭,有祖父海西崖教导术算,根本不需要到卫学去求学。海西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
然而海棠却明白,海礁接连发现了两回奸细,立了功劳,海西崖不知内情,只觉得孙子的行为太危险了,担心海礁会沉迷于这种冒险的立功方式,以后会出事,因此宁可把孙子送到甘州卫学去。相比肃州城,甘州是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海礁到那儿去上学,就没有了冒险的可能。
海棠能理解海西崖的苦心,只是看着哥哥海礁那可怜兮兮的模样,又忍不住为他叹气。
海礁还想着要利用上辈子的记忆多多立功呢,要是真的被送到甘州去读书,他重生的优势岂不就白费了?
海西崖看起来象是铁了心要送走孙子的样子,海礁千方百计想求祖父打消主意,折腾了一晚上,却始终未能动摇他的想法,还被心情不好一脸不耐烦的祖母马氏给撵回房间去了。海礁无奈离开,海棠左右瞧瞧,先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溜进了里间,一副辛勤铺炕的模样,实际上早已竖起了耳朵,偷听外间祖父母的对话。
马氏好不容易等到了夫妻俩独处的时间,就立刻抓着丈夫海西崖问:「咋回事?好好的你说要送宝顺去卫学做甚?孩子长了这么大,几时离开过家?你就不怕他一个人在外头孤苦无依?!你好狠的心!」
第35章发愁
海西崖叹了口气,低声向妻子解释了自己的担忧。
果然不出海棠所料,就是因为海礁接连两次发现了奸细的行踪,上报立功,如今又得了奖赏,海西崖担心他会一门心思往军官的路子发展了,甚至在进入军中之前,就不停地去追踪胡人奸细的行迹!
这是多危险的事?!
他们夫妻久在边城,还不知道有多少将士死于暴露身份的胡人奸细之手么?如今眼看着海礁兴致勃勃的模样,他们怎能继续放任孩子去冒险?!
马氏很快就被说服了:「甘州……确实比肃州城要安全许多,宝顺去了那儿,就没功夫想啥奸细的事了。可孩子今年才十二,从小就没离开过家。老爷你又要在肃州城多待几年,难道真要让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家求学?好歹也要找几个人陪着宝顺去甘州,在那里照看他饮食起居吧?」
这话是正理。可家里有谁能陪海礁前往甘州呢?
他们两口子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谢文载与曹丶陆三位都有年纪了,又是文雅读书人,体质偏弱,每逢季节变化总要生点小病。虽说他们也曾经在甘州住过,可要是让他们来照顾海礁的饮食起居,还真说不好最后是谁照顾谁。
家里的下人也不多,除了崔伯一家三代,就只有金果了,临时再买人雇人,又怕新来的靠不住,会让孙子在甘州受了委屈。
最后只能考虑海长安一家三口了。
海长安夫妻都曾经在甘州生活过,对当地还算熟悉,论武力和细心,都是上上之选。正好甘州比肃州城更繁华,资源更丰富,也更有利于小石头病后休养。
海长安一家,把金果带上,再添几个护卫沿路护送,也就差不多了。要是到了甘州后,海长安夫妻便还觉得人手不足,大不了再雇人就是了。海礁也是懂事的大孩子了,进卫学后不会太让叔婶操心的。
海西崖迅速拿定了主意,只是马氏还有些担忧:「这样行么?若是长安带着宝顺去了甘州,家里就只剩下额们几个老人了。万一出点什么事,连个能出面帮忙跑腿的年轻人都没有……」
海西崖不以为然:「在肃州城能有什么事呢?卫所里的年轻人应该都不介意帮我办点小事。更何况,家里还有崔忠和大壮父子俩呢。有需要年轻人跑腿的时候,让大壮出面就是了。」
大壮是仆从,并不是所有事都适合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