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9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从这少年的第一册纸页来看,他不仅做了十分详细的功夫,并且对于自己所做之事,有着十分清晰的思路,更兼能够简洁明了的提炼出要点,与旁人形成有效的沟通。

原本心底的那一份不确然,大大消散,再次如开始那般,对于今日的会面,重视且期待起来。

王景驰见张山长已看完一遍,并且将这一页递给了其他教授和司记审看。

他看了看并不作色的王景禹,给自己暗暗打气,适时补充道:「这些都是小子根据现有的资料中所记录的情况,做的初选。对于这选出的每一块田,包括其实际的租佃和耕作状况,小子都需要逐一进行实地勘验,方能选定。」

几名主讲教授和杜学正平日里对于学田学产的营收和分布,只大致了解,称不上熟稔。

但他们的感受却和张山长一样,对于这才及冠少年的思路之清晰丶功课之细致,实是刮目相看的。

李司记是在座几人中,对此类田产经营状况最为熟悉的。

因此,他看的时间也最久。

其上所列每一块田亩,他都一一阅看了一遍。

对于其中大半所记,都十分认同,确实是好田,却不能为书院带来哪怕平均水平收益的。只不过以往,书院很少会将心思用于此类经营之事上,即使其收益一般,也无心无力去改变它。

李司记看完便开了口:「择良田,取差收益,且所选田亩有意不过度分散,距离书院所在亦不太远,从多方面都十分有利于书院直接参与管理和经营,实是考虑的十分周到的。另外,也正如小友所言,书院对于学田管理一直没有花费较多的功夫,更鲜少实地逐块勘验田亩近况,确实是需要详细勘测后,再做决定的。」

李司记都既说了话,从山长到几位学长主讲也无微词,王景驰这开场,算是顺利的通过了。

王景驰稍稍松了一口气,偷偷冲着王景禹一笑。

王景禹冲他淡淡挑眉以示鼓励,王景驰再次端正继续禀道:「其二,田亩初选之后,小子对这些田亩,根据田亩类型初步划分了田块,规划了适合且效益好的作物种植方案。两百一十亩田丶三种田类,共分了五块,接下来的五张纸业,是小子逐块作物种植方案,以及简单的人力丶物力投入,预计可获取的营收效益。」

「依租佃册所记,这些田亩几乎部分种类,佃户们租去后,大都用来种植小麦丶粟米丶大豆等,只个别淤地地块,种植了可供售卖的蔬菜,但这些蔬菜也因属疏于管理,其收成并不算好。依着小子的计划,这些田亩收回后,会根据地力,旱地分别种植占棉花丶油菜和部分蔬菜,山地种植蓼茸丶蒿笋和菌菇,淤地则改种植占城稻。」

「太康州地处西北之地,稻米的价格贵,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其他选品,按其预计的收益,刨除书院直营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书院预计可盈馀钱千贯,而此两百亩一十亩田,如今的田租是中等旱田每亩五百文,一年可以收得的田租一百零五贯。」

关于这一部分,王景驰在最后一页做了最终的加成总结,也将他口述的数字列了上去。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顺利,学院这两百亩地的收成,将会翻出十倍!

这样直观的数字摆在面前,任是这些从不事经营的教授和主讲,也不能不震惊。

到了最后,王景驰仍旧不忘补充。

「不过,小子必须向各位山长丶教授和司记说明的是,既然我们将田亩皆收归直营,那么,假设遇到大的天灾人祸,田亩收成收到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于人力物力投入都成空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风险,也需要咱们书院自己承担的。」

王景禹点头,对于石蛋最后的补充很满意。

在两人今日来书院之前,石蛋所作的计划都是经过王景禹审看了一遍的。

他对石蛋所作的准备有信心,但必须要提醒他的,便是风险。

石蛋既然要承担起这样一个,类似于后世现代的农业项目的运营和管理,那么风险管控,也是其必修的极其重要的功课。

在这个时候,在书院山长和教授们做决定的时刻,也必须将做这件事所可能面临的风险,揭示清楚。

收益的拉高,必然会伴随着风险的提高。

这个道理,对于几位熟读经史,对于种植和经营虽无直接经验,但却熟稔历代和当代政事得失的教授们而言,自是十分容易理解。

张山长道:「景驰这一点说的不错。」

他身为山长,在此时倒不急于表态,看向几位主讲教授问道:「几位于此是何看法?」

杜嘉佑当先表态:「书院如今,面临此等经营困境,变化已刻不容缓。正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俗语有言,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至于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举凡为农,又哪有不受天灾地利影响的道理?。」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