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1页)
周诤不语,却看向徐复祯。
徐复祯知道周诤对太后倚重她之事颇有些不以为然,此刻也不藏拙,直接向周太后简明扼要地解释了孟平与霍麟案的关系。
周诤眼中闪过激赏之色,朝太后道:「娘娘,你不如徐尚宫机敏。」
周太后倒是与有荣焉:「徐尚宫就是哀家的左右手,她机敏就够了,哀家机不机敏有什么干系?」
周诤笑了一声,不置可否。
他继续道:「这个孟平曾经是霍麟的下属,当初定罪他的供词起了很大作用。成王是想让他在牢里翻供,给霍麟平了反,他就能光明正大起用霍巡了。」
周太后一听忙道:「那怎么成?这罪是先帝定的,哪有儿子一登基就打老子脸的道理?再说了,这个霍巡也不能让他入朝。父亲快想想办法,把这个孟平的嘴堵上。」
周诤道:「臣正是为此来请示娘娘。有娘娘这句话,那臣就吩咐下面的人把这事办了。」
徐复祯却道:「这事彭相知道么?」
周诤道:「当然知道。我在值房和他议过了,才过来请示娘娘的。」
徐复祯闻言微微笑起来。周诤不免有些不悦道:「徐尚宫笑什么?」
徐复祯这才整肃神情,问道:「枢密使打算如何封孟令史的口?是彭相的人来办还是枢密使的人来办?」
周诤道:「孟平以赃获罪,当然是畏罪自杀了。至于这事跟我们干系最大,自然是我的人来办。彭知如今坐山观虎斗,愿意站在我们这边已是难得,徐尚宫还指望他派人动手?」
徐复祯不紧不慢道:「怎么会是我们干系最大呢?彭相是辛相倒了之后才上位的。霍侍郎又是帮辛相说话才获罪的。成王提拔了霍巡,威胁的也是彭相的位子。若说谁最不想让霍侍郎翻案,那肯定是彭相了。」
说到这里,她又微笑起来:「枢密使被彭相忽悠得当了出头鸟,平白让彭相得了利不说,还要得罪成王。方才就是想到这里,是以忍不住发笑。」
周诤平白被年纪可以当自己孙女的徐复祯揶揄一通,已是不豫;细想她的话又颇有道理,那些文官八百个心眼子,此刻更是添上一层对彭相的恼怒,一张老脸顿时挂不住了。
周太后已经怒骂道:「哀家就说这老贼信不得。复祯,那你说应该怎么办才好?」
徐复祯不答,反问周诤道:「枢密使,你曾与霍侍郎同朝为官,他是什么样的人?」
周诤略一思索,冷笑道:「是个沽名钓誉之辈。仗着平贞帝的赏识,一意孤行地推他的『仁政』。清名他一个人得了,却要满朝官员跟他一起勒紧裤腰带。所以最后墙倒众人推也是他应得的。」
徐复祯倒是惊讶于他这理所当然的语气,默了默才道:「枢密使既说霍侍郎素有清名,可见给他翻案也未必对我们不利。」
她给太后和周铮陈明利弊:
如今两权分立,朝堂上许多官员尚处在观望之中。倘若能抢在成王之前先给霍麟翻了案,利用他的名声收买一波人心,自然许多人会纷纷投向太后麾下。
周诤不以为然:「你别忘了受益最大的是霍麟的儿子,他现在可是成王的人!忙前忙后,不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徐复祯道:「此言差矣。成王这个摄政王得位不正,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在这一点上他就落了下乘。谁先给霍侍郎翻了案,人心就是谁的。」
周诤皱眉苦苦思索,她讲的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好像又有什么地方不对。究竟是哪里不对呢?
徐复祯还在继续:「所以我们现在要静观其变。如果彭相沉不住气把孟令史解决了,那成王的谋划落空,我们渔翁得利;若是彭相按兵不动,我们就在成王之前把这桩旧案重审,把人心收入囊中。」
周太后喜不自胜:「还是你想的周全。就这么办,就这么办。」
周诤仍在思索,此刻豁然开朗:
名声丶人心,有什么用?他周家还是外戚,说来比成王还不如。实打实的利益才是真的,给成王起用了霍巡,就是会损害周家的利益。
见太后拍了板,周诤忍不住道:「娘娘,这对吗?我们先前千方百计卡他入朝,现在又鞍前马后帮他平反?」
周太后坐上这个位子,也不是从前那个耳根子软的皇后了,她伸手遥遥往干清宫一指,肃然道:「父亲,当初复祯要哀家过继四皇子到名下,你也是反对。你看看现在如何了?」
周诤闭了嘴。时至今日,他还是没想明白徐复祯怎么就把太后推上了垂帘听政这个位子上。
虽说他不信神佛,没有周太后那么好糊弄,可还是不得不承认,徐复祯确实有些未卜先知的本事。
周诤思前想后,终于首肯了徐复祯的建议。
送走周诤,徐复祯却转头去了政事堂值房。
彭相果然在值房里头,见到徐复祯,他有些意外:「徐尚宫,可是太后有什么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