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60(第9页)
她可真坏。
她可真可爱。
她也很天真,以为让他看些书就能转变思想。要知道,真理从来不在书籍中,而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
就是他不太明白为什么都是共产党著作……
*
杰克的论文正写的如痴如醉中。
每写完一节他就兴冲冲的拿给老哥和凯瑟琳看,请他们锐评一下。乔这个老哥倒没有在毕业论文上打击弟弟,很中肯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凯瑟琳则觉得文笔尚显稚嫩,但毕业论文嘛,也不是很需要华丽文笔。
他的论文主题是探讨英国对于德国的绥靖政策,主标题《慕尼黑的绥靖政策》,副标题“英国民主从裁军政策缓慢转化为重整军备政策的必然后果”,论文从大量英国内阁与议会文件着手,以及世界大战为英国带来的伤痛,深度探讨为什么几任英国首相都选择了绥靖政策,麦克唐纳、鲍德温、张伯伦莫不如是;
在德国军事扩张的威胁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未对德国做出有效的准备,不仅是英国群众厌恶战争,还有经济方面的影响。
他还没有写完,因此论文也只是个半成品。
“张伯伦也只能选择《慕尼黑协定》,我相信他宁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也不愿意跟德国正面冲突,他害怕自己无法负担‘挑起战争’的罪名。”乔说。
杰克很赞同,“他没有第二条路。”
比约恩表示异议,“他想左右逢源,就没有想过德国会要求更多吗?”
凯瑟琳想了想,“他也许想到了,但英国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他就不敢冒险,也不敢太强硬,怕惹怒希特勒这个疯子。”
大英,你几时这么畏畏缩缩了?看来还是欺软怕硬啊。
除非英国政府提前知道德国将再次引爆世界大战、还能立即做好战争准备,否则都是白搭。就像她,早就“预言”了德国会进攻捷克、波兰,英国政府做了什么吗?没有!
所以即使她现在把二战的主线全部写在专栏文章里,有人会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情报吗?不会的。预言家没有什么好下场,会被人当成“大话精”,又或者是“危言耸听”。
“预言”一下珍珠港?
路边社还说美国海军早就知道日军要偷袭珍珠港了呢,不也没当真?
接着又说到苏联入侵芬兰的“冬日战争”,芬兰与苏联西部接壤,冬季天寒地冻,芬兰压根没有想到苏联突然发难。苏联50万大军奔袭而来,由于天气寒冷,行军速度大大降低,因此这场战争到2月初还没有结束。
他们都认为德军没有进攻马奇诺防线就是因为现在是冬季,天气寒冷,行军缓慢。而且可能德国也在等待冬日战争的结果。
“英国应该也在准备德国的进攻了,”凯瑟琳想着英国的武器装备订单,飞机坦克需要生产时间,但枪炮子弹之类的应该已经运去英国,英国自己的武器储存应该也有不少,不可能只等着新订单。“但说不好他们是否真能及时准备好。”
“天气转暖,德军就会进攻法国。马奇诺防线你去看过吗?”比约恩问。
“没有。马奇诺防线不重要,德军会绕过防线。”
“绕过?”
“这条防线本来就不是连续的防御工事,而且在比利时边境就没有防御工事了。”凯瑟琳让人拿来欧洲地图,指着比利时与法国边境,“德军会绕开马奇诺防线,从比利时边境进入法国。”
乔、杰克、比约恩都露出清澈的愚蠢,“比利时?它不是已经宣布中立了?”
呵。
“它想中立就中立吗?我有飞机大炮和坦克,推平这么一个小国连一周都不需要,三天就能打下布鲁塞尔。英法军队根本不敢离开现在的驻防地,他们仍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比利时被占领。”
乔蹙眉,沉思片刻,也只能点头,“是的,甘末林根本不敢调军队支援比利时。如果他抽调军队离开,而此时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怎么办?”
杰克默不作声:他已经明白,德国入侵法国是迟早的事情,就在今年春天。战争,曾经是多么遥远的事情,现在却变得迫在眉睫。
比约恩却有些兴奋,“那么要是在比利时边境部署一支大军,是否就能阻挡德军?”
“哪来的军队?”凯瑟琳反问:“甘末林不敢调走军队,英国陆军还在训练新兵,它就没有多少常备军,不可能全都派去法国。本土不要防御了吗?而且不要忘了英国政府最喜欢玩‘大陆平衡’,乔,杰克,你们应该更懂英国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乔面露嘲讽,“英国既不希望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也不希望德国和苏联有机会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它是欧洲国家,但又不觉得自己是欧洲国家。”
“英国就像嘉年华里的杂技演员,他喜欢走钢丝,也想让别的国家一起走钢丝,他不希望欧洲大陆有单一强国出现。所以,杰克,你说对了,英国对于德国的绥靖政策是必然的、无法更改的。如果德军真的绕过马奇诺,英国会希望法军顶上。至于
死多少法国士兵,这跟我大英帝国有什么关系?”
太肮脏了!
*
阿拉斯泰尔在渥太华忙得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