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第28页)
不是因为这个误会,秦央不至于今天才找到人,但已经迟了太多年了。
秦央慢慢不笑了:“她母亲是当年京中有柳絮之才之称的才女,父亲也是当年探花郎,师从一代大儒王甫阁王老太傅,还娶了师傅的独女为妻。”
“算起来安适还是我师兄,若无当年的事情,她应该是京中世家女公子。”
王甫阁老太傅曾为当年帝师,得先帝敬仰,后又为长公主秦央开蒙,本该是一世清贵,配享太庙。
只可惜出了惊蛰之变。
崔虹安慰道:“公主当年也是年少,您已经尽力了。”
秦央长不了安宁多少岁,安宁十岁她也才十三岁,能做的事情很少。
当年先帝迟迟不立储,引起朝野上下不少议论,仔细数数,元后只出了秦央一女,其余妃嫔膝下子嗣也不多,活到成年的皇子也才三个。
崇熙帝在那时候还是个几岁大的幼童,虽然受宠,但也没人会觉得皇位会落在他头上。
这三个都是秦央的哥哥,三哥也比秦央大上不少。
催得最急的那一年,先帝被气病了,他觉得大家都盼着他死,所以才要他立储的。
在三个儿子之间,他的确举棋不定,只看态度倒是一视同仁的不亲近。
眼见皇帝都过了六十大寿,还不肯立储,三皇子也快三十岁了,都不年轻了。
皇帝愤怒几个儿子翅膀硬了觊觎皇位,几个皇子则恼怒皇帝不肯做决定还让他们几个斗。
二皇子与三皇子勾结,共同谋反,还约定好各凭本事,谁先拿到诏书就奉谁为尊。
至于心底是怎么想的,也只有他们两个清楚。
二皇子非常自信,因为他拉拢到了战功累累的神武将军安盛,还答应神武将军会将他女儿封后,以后还会封她的孩子做太子。
惊蛰当日,二皇子谋反逼宫,神武将军为麾下大将,攻入皇宫势如破竹,杀声震天。
本在老皇帝身边侍疾的秦央因护驾受伤,几乎一整个月神志不清,缠绵病榻。
等她醒来,便听说神武将军谋反,诛九族,而师兄安适一家也在其中。
探花郎安适本是神武将军长子的外室子,后考取功名才得以归宗认祖,全了他母亲的遗愿。
但安适不愿住在将军府中,而是分府另住,多年来关系平平。
谁都没想到,神武将军竟然会伙同二皇子谋反,这本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王老太傅多次求情,老皇帝念在王老太傅劳苦功高,三朝元老又是自己的老师,特地改为流放。
流放辛苦,但起码命是保住了,紧接着有人上奏折弹劾传出翰林院翰林安适与三皇子私交过甚,证据确凿。
老皇帝大怒,命人彻查。
过没几天,传出消息安适已死,内阁中有人故意将安适死罪,妻女充入教坊司的折子放在中间一摞。
内阁会把奏折分成三摞,第一摞重要,第二摞不甚重要,第三摞则是请安折子。
老皇帝年老,精力不济,看奏折只会看重要的那一摞,剩下两摞都是不看的,也就被人钻了空子,圣旨一下,无法更改。
安适被赐死,夫人病死牢中,王老太傅一病不起,也跟着去了,只剩下一个孩子下落不明。
她那造反的好二哥幽闭府中,一杯毒酒赐死。
至于三哥则死在了混乱中,尸体也被躁动的马匹踩了几脚,遗容不甚好看。
那一夜结束得很快,之所以谋反被及时镇压,是大皇子察觉到异样,拼着闯宫门的罪名入殿告密。
秦央就在身边,听见了病重的老皇帝气得摔碎了杯盏。
秦央还看见老父亲涨红的脸,还有地上磕头的大哥扬起笑意的侧脸。
气得多了,老皇帝反而激起的求生欲,能起床下地了,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起一切事物。
在寻找师兄遗孤下落时,秦央见证了大哥被封为太子,也见过太子大哥病重时,枯槁憔悴的脸。
为了这个皇位,他付出了很多,可是他才迈上了一个台阶,只差临门一脚却要死了。
太子大哥临死前还抓着妻子的手说不甘心,太子妃直接哭成泪人。
三个成年的儿子都死了,不知道老皇帝有没有后悔过,应该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