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第18页)
一边是皇帝觉得手底下的人不够用,干什麽都找不到可用之人,一边是大量候补官员没活干,只能守着冷板凳等空缺。
也是够难办的。
这事儿得官家和朝中各位相公头疼,他还没有正式进入官场,操心这个还太早了。
他要求不高,不管是通判还是主簿还是县尉还是什麽的都行,反正都是二把手,二把手的压力没有一把手那麽大,不会就慢慢学,他两个哥哥刚赴任的时候也是手忙脚乱,现在谈起任上的各种事情已经能从中找到乐趣。
以他的殿试成绩,应该不至于被分到偏乡僻壤?
赵顼叹气,“我爹说以前殿试的前三名和省元第一次当官可以不用出京,直接留在京城就行。不过那样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会留在京城,完全不了解外面的情况,所以现在不管考第几名都要出京历练,避免朝中大臣不解民情干什麽都想当然。”
苏景殊顿了一下,“官家想让我留在京城?”
赵大郎眨眨眼睛,有些忸怩,“其实是我想。”
他为了能把小郎留在京城几乎翻遍了殿试後赐官的记录,从太祖皇帝到仁宗皇帝的记录都翻过了,每届的科举考试後的安排都差不多,但也都有些区别,具体怎麽安排还得看当时的情况。
既然以前出现过省元和殿试前三名直接留在京城的安排,为什麽现在不能把省元留在京城?
记载中说的是第一次当官可以不用离京,他们可以等第二次第三次再离京,到时候小郎已经熟悉官场上的各种规矩,再出京历练肯定比现在更游刃有余。
苏景殊提醒道,“殿下,您还记得後面一句是什麽吗?”
殿试之後留在京城,之後就是当一辈子的京官,完全脱离基层干什麽都想当然。
一辈子都留在京城,他还怎麽学他二哥的“黄州惠州儋州”?
殿下实在舍不得他的话,他们俩一起外放得了。
第114章
*
殿试结束之後,接下来的事情同样是御药院负责。
主考官欧阳修和负责阅卷的翰林学士们阅完手里的四百二十八份试卷,挑出最出彩的十份送去政事堂给诸位相公传阅,之後才会送到皇帝面前进行最终的排名定次。
试卷收上去後要进行封弥誊录,按理说没法根据试卷判断考生身份,但是官家都亲自下场巡视考生的答题情况了,今年这封弥誊录跟没封也没啥区别。
政事堂的相公们没空看四百多个考生的试卷,前十名的试卷还是能腾出时间翻看的,几个人凑在一起看文章,翻一遍就能把文章和考生对上。
富弼拿着那份被翰林学士们点为第一的试卷笑道,“苏家小子果然是个妙人。”
殿试只考诗赋论,那小子还挺会扬长避短。
自知诗赋平平就去学兄长,偏还真让他学到了几分精髓,如此文章送到御前,他不是状元谁是状元?
在场衆人中韩琦最清楚他们官家有多喜欢苏轼的文章,看完富弼递过来的文章後也乐了,“好小子,够机灵。”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前两年便名声大噪,官家偏爱苏子瞻,坊间偏爱苏明允,文坛大家欧阳永叔要扭转华丽无实的文风,对他们父子的文章都很喜欢。
扭转文风需要时间,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是读书人考科举却没有那麽多时间可以等,所以考场上的文章会写成什麽样子还要看主考官的喜好。
主考官喜欢什麽他们就往哪儿靠,照着葫芦画瓢也得往主考官的喜好上靠。
文人读书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参加科举考试只会写文章远远不够,要是不合主考官的口味,文章写的再好也没用。
就像苏家小子他爹苏明允,全天下都知道他的文章写的好,奈何那些年科场上流行辞藻华丽声律和谐,他的文章不符合时文风格,因此连考几次都是落榜。
春闱时答题要看主考官冯京的喜好,殿试时答题要看主考官欧阳修的喜好,最後定名次的时候自然要看官家的喜好。
官家喜欢苏子瞻的文章不是秘密,殿试考场上难免有考生去模仿,但是模仿文风也是个技术活儿,若是没有模仿到苏子瞻的精髓还把自家文章的特色给丢了反而是得不偿失,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会去落笔。
看文章模仿和正主儿亲自教差别大的很,这苏子安有他哥苏子瞻亲自教导,让不熟悉他们的人看,八成会以为这文章是他哥写的。
投官家所好,官家不点他点谁?
文章在几位相公那里传阅,富弼和韩琦看过,很快到了文彦博手中。
文相公皱着眉头,看了半晌後冷哼一声,“投机取巧。”
官家的殿试题目他很不喜欢,这些进士写出来的答卷他也不喜欢,一个个的年纪轻轻锋芒毕露,满脑子都是征战打斗岂能治理好大宋?
前十名的文章翻阅完毕,文相公越看脸色越差,索性将排名的事情交给其他人,他自己躲个闲眼不见心不烦。
让他来评,十份试卷全部都是下等。
政事堂中不是铁板一块,相公们在政务上理念不同,平时处理政务经常处理着处理着就吵起来,意见达不成一致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