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第3页)
刘今钰答,“有人说众人齐心种田,各自发挥所长,比人人只种自家田产量更高,是以我社想试试。”
“农庄各户轮流担任管事,为何?”
“为节约管事月钱,也为庄户更认同农庄,把农庄真心当家,干活才更有劲头。”
“农庄为何改用新亩?可知是僭越犯法之举?”
“毛先生莫吓唬我们,新亩只为更好地计算我社所有田地。若是犯法,我们马上改。”
“农庄田租五成,可含税粮?”
“不但含税粮,往后庄户的赋役,也由大同社承担。”
毛先生默然,看着刘今钰,又问道,“那农联哩?”
刘今钰也打量着眼前的毛先生,他长相端正、气度不凡,比陈春甚至比他老乡梁国德更具正气。
“农联,自然比照农庄。”
刘今钰倒也没有隐瞒自己的计划,毕竟若真和官绅和解,这些事必然要与官府沟通,要是没能和解,那么说了也无妨。
“农联会友田租,由大同社及农联统一收缴、运送。今年我社会收取会友六成田租,其中五成交予地主,一成缴税并用作解运之需。”
毛先生笑道,“大同社不愧‘济世救民’,便是亏本,也要一心为民。”
“毛先生倒是知晓庶务的。除却解运,农联处处要花钱,大同社确实亏本。”刘今钰叹口气,却又笑道,“但是大同社亏的钱都能赚回来。”
毛先生饶有兴致地看着刘今钰,等着她下文。
“毛先生,”刘今钰顿了顿,仿佛是给毛先生时间准备,“按农庄标准,邵阳县每人分六亩中田,所产除去租税及口粮等,每人余下一石粮。
“一石粮,便算三钱。有了三钱,佃户便愿意买东西。只要佃户愿意买东西,银子,便会回到大同社手里。”
毛先生怔住,陈春也面露疑惑,“为何佃户买东西,银子却到大同社手里?那佃户,可买不起大同社的东西。”
刘今钰笑道,“佃户不需买大同社的商货。我举个例子,佃户去买布,布庄掌柜拿着农户买布的银子去买肥皂,这银子,不就到了大同社手里?”
陈春不得其解,毛先生却似有所悟,“若假定佃户手中银子是将余粮卖给大同社得到来的,便是大同社的银子又回了大同社手里。银子不增不减,却……”
毛先生沉思不语,刘今钰深深一笑,“毛先生应是明白了。关键不在银子,而在于花钱,在于银子流动这个过程。
“大同社看似亏本,实则让佃户多了余粮,也即多了余钱。这余钱花出去,流动起来,掌柜与大同社皆能从中得利。
“佃户只三钱银,看着少,但邵阳县却有十万佃户!大户看着花钱多,但全县大户可有百家?
“佃户便是只花一钱,那也是万两银子。这万两银子又能带动更多银子流动起来,全县各行各业俱能从中受益。
“大户有千两万两,也舍得花钱,可少数几个大户能花多少?况大户崇奢,许多银子花去外地,叫外地受益,反倒不如佃户。
“现下大户盘剥佃户,盘剥来的银子再多,也只是藏在地窖里无法流转,不但银子成了无用的石头,甚至造成银荒,市面萧条。
“大同社号召减租,并非只为佃户,更是为了全县百姓!”
陈春震惊地瞪大眼睛,他似懂非懂,好像有什么不一般的东西涌进他脑袋。
毛先生的震惊却逐渐褪去,他感慨一声,说话时竟带有些许颤音,“若田租再低些,佃户能余下一两银子,那便是十万两银子。
“纵然有些银子会流出邵阳县,纵然有些人会因节俭‘截流’银子,但全县百姓手中仍能‘多’出许多‘银子’。
“彼时,邵邑繁华,当不下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