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刻意讨好(第1页)
区公安分局审讯室,刚刚还在对章军上手段的警员连忙将他面前的烤灯拿开,按住他脑袋的警员的手也顺势松开。
再看章军,着实有点惨,满脸通红,衣服早就湿透,他不停的大口喘气,样子显得极其痛苦。
“章军,你还是认了吧,扛着也没用,人证物证都在。”
他话还没说完,刚刚接电话的警员从下面踢了他一下,然后压低声音,“有变化。”
“啥?不会吧。”
他一脸的愕然,看到对方指了指手机,这时立刻明白了,这种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2093年春,青岭村迎来了“朱武精神国际传播论坛”的第七届盛会。此次论坛由“朱武精神研究院”与外交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青年政治领袖、基层治理专家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青年领导力与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旨在进一步推动各国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以青岭经验为范本,探索具有普适性的治理路径。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组织部一位副部长通过视频致辞:“青岭村是中国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朱武精神是无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也让更多国家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治理逻辑。”
论坛期间,主办方发布了《朱武精神全球传播白皮书(2092-2093)》,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来朱武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成效与实践经验。白皮书指出,随着“朱武精神全球传播计划”的深入推进,已有超过500个国家的青年组织开展了相关学习与实践活动,部分国家甚至将朱武精神纳入本国青年干部培训课程。
一位来自南美洲某国的社会活动家感慨道:“在中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看到了年轻人如何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这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她的发言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为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青岭村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全球乡村教育与治理青年实践项目”。该项目将在未来二十年内资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15000名青年干部来华研修,深入了解中国基层治理模式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2093年夏,随着“朱武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后的持续建设推进,青岭村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高潮。村里启动了“全球青年治理实训基地”六期工程,旨在打造一个集培训、实践、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每年可接待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员。
项目六期工程包括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多个多功能实训室、以及一座模拟乡村治理场景的沉浸式体验馆。在这里,学员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理解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流程。
一位参与项目建设的年轻工程师说:“我们不是在建一栋楼,而是在搭建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希望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青年,都能带走一份属于自己的‘青岭经验’。”
与此同时,青岭村还与多家国际高校合作,推出“朱武精神全球研究奖学金”,资助有志于研究中国基层治理模式的海外学者来村进行深度调研。首批申请者来自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多个地区,他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推动本国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2093年秋,青岭村迎来了“朱武精神研究院”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三十五年来,该院已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00多篇,承担国家级课题80项,成为全国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智库。
纪念大会上,一部名为《信仰的延续》纪录片系列最终章修订版首映,真实记录了青岭村八代党员干部的成长轨迹与精神传承。影片中,老支书、现任村干部、年轻志愿者同台对话,讲述各自眼中的朱武精神。
“对我来说,朱武精神就是‘干实事’。”老支书坐在轮椅上缓缓说道,“不图名利,只求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而对我而言,它是一盏灯。”现任村支书接过话头,“照亮前行的路,也提醒我们别走偏了方向。”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它是信仰,也是责任。”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坚定地说,“我们要把这份精神继续传下去。”
影片结尾打出一行字幕:
“真正的传承,不在纪念馆,而在人心。”
夜幕降临,星光洒满青岭。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几位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青年志愿者围坐在一起,轻声谈论着今天的收获与感悟。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朱主席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其中一人低声说道,“‘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是啊。”另一人接过话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句话一直流传下去。”
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他们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