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改弦更张(第1页)
曹化淳出身于大太监王安门下,根正苗红,会写诗,善草隶,很对学霸出身的朱由检的胃口。朱由检所最喜欢的温体仁、周延儒、杨嗣昌,基本上就是同一款,学识渊博,谈吐优雅,思维缜密,才干卓越。崇祯元年,曹化淳在内书堂考试名列第一,受命复审平反魏忠贤造成的冤案,在内廷和外廷都积累了深厚的人脉。曹化淳文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武做到了东厂提督、京营提督,并且对京营进行改革,提拔黄得功、周遇吉等,练成了能征善战的勇卫营,一时之间权势熏天,连内阁首辅温体仁都要退避三舍。但曹化淳与魏忠贤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功高而不嚣张跋扈,权重而知道进退,。他崇祯十二年主动请辞,回乡养老。崇祯十七年,朱由检又重新起用曹化淳。崇祯十七年八月,清军占领北京,顺治点名奖赏曹化淳、车应奎、王德化,又是赏金银,又是赏金银、东珠、古玩。曹化淳究竟有没有打开城门投降?合理推测,即使没主动开门,也是被动默许了。因为以曹化淳的资历、威望、才干,天然就是首领太监。最魔幻的是,曹化淳还作为顺治的贴身近侍,服侍顺治十余年,宠幸有加。比这更魔幻的是,顺治是崇祯第一铁粉,崇拜崇祯的一切,说崇祯字好,诗好,学问好,人品好,就是命不好。杜勋算是崇祯朝监视太监中的老资格,天启时就跟随大太监陶文任分守中军,崇祯末年一度当到了总监宣府大监。然而杜勋是怎么回报朱由检的知遇之恩的呢?对李自成郊迎三十里!之后还为李自成当说客,不顾性命危险,与太监申芝秀一同劝降朱由检,还对宫内忠诚的公公们许诺:"闯王会善待众位,富贵仍在。"司礼监太监杜之秩被崇祯委以重任,与唐通一道镇守居庸关。而杜之秩对崇祯的回报比杜勋更加简洁明了——与定西伯唐通一道跪迎李自成。顺军攻克北京,司礼太监王德化亲自率领各监局掌印太监出迎李自成,清军入关后,王德化又投降满清。不论是万历,还是天启、崇祯,都非常热衷于重用太监。俗话说见面三分熟,他们一生都生活在深宫之中,眼睛一睁开,看到的就只有太监,如同井底之蛙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当需要有人去充当耳目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太监;当需要有人去充当爪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太监。然而,当一个王朝堕落到只能倚靠奴才继命的时候,这个王朝的气数也就快尽了。朝野内外很快都知道了,皇长子生性淡泊,无意于储君之位,皇帝将立皇五子为太子。孙承宗榜眼出身,道德文章都是一流的,又是天下文官之首,无论在朝在野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只要他不反对,基本上就没有人反对了。泰昌四年五月,由孙承宗领衔,数十位大臣联名上书,称,太子为天下本,本立则天下安,请求册立皇五子为皇太子,以安天下人心。这些读书人,已经被打上了思想钢印,对皇权的崇拜是深入骨髓了,仿佛不给自己找个高高在上的爹就浑身不自在。当初朱翊钧跟文官们较劲,一较就是十五年,内阁首辅换了几任,朝堂为之半空。朱翊钧就是一头犟牛,尚气使性既没本事改变现实,又不肯认怂接受现实,白白空耗国力。现在又到了要立太子的时候,常洛不想更不敢跟他们打嘴巴官司,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接踵而至的是,礼部又上书,请求选定册立皇太子的日期。常洛还是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明春三月初九日,正式举行册立大典。"一切都进展得如此顺利,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紧接着,礼部又提出为皇五子选婚并出阁讲学。这两件事,常洛毫不犹豫就驳回了。礼部尚书文震孟抗辩说:"太子十五岁选婚,十六岁册立,然后大婚,这是祖制。"常洛最烦动不动拿祖制说事,老祖宗都死了几百年了,还管得了你那么多事?十六岁才上高一呢,结什么婚。你不是状元吗?你拿祖制说事,我就拿圣人压你。常洛怫然答道:"格物然后致知,致知然后诚意,诚意然后正心,正心然后修身,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十五六岁正是志于学的年龄,早早成了婚,难免沉湎于儿女情长床第之欢,哪里还有琢磨学问砥砺品行?所以这一条得改!"文震孟果然被驳得哑口无言,答道:"那就请陛下定个大婚日期。"常洛答道:"二十四岁大婚。"文震孟大吃一惊,"这也太迟了!"明朝的皇帝寿命普遍不长,而且质量不高。朱高炽47岁,朱瞻基38岁,朱祁镇38岁,朱祁钰30岁,朱见深41岁,朱佑樘36岁,朱厚照36岁,朱载垕36岁,朱常洛40岁,朱由校23岁。,!这里面难道没有纵欲过度滥用虎狼之药的原因吗?面对文震孟的反对,常洛斩钉截铁地说道:"一点都不迟,朕意己决,不得再议。"文震孟不敢再多言,又提出出阁讲学的问题。事关太子的教育权,常洛更加不可能退让。出阁讲学就是请一帮名儒,讲授四书五经。这些所谓的名儒,一辈子都活在象牙塔里,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不懂天文地理,不懂农田水利,不懂赋税傜役、行军打仗,只懂得故纸堆里寻章摘句。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规训下,太子教育成了何不食肉糜的傻子,好由着文武官员糊弄、摆布。第一代君主第二代君主通常都比较英明,越往后越平庸甚至愚蠢。无他,圈养几代,充满血性的狼就变成了温顺的狗。常洛:"出阁讲学的制度也得改!"文震孟:"请问陛下,怎么改?"常洛:"生而知之谓之圣,学而知之谓之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寒微,本就熟知民间疾苦,后又游历四方,遍览山河形胜,起兵反元后又亲历军旅。""从今以后,太子出阁讲学不应该是在书斋里里,而应该是在田野,在军营,使太子知稼穑艰难,知边关苦寒,只有养成一颗体恤黎民、爱惜将士的仁德之心,才能做一代明君。"文震孟是个老实人,不通机巧权变,明明想反驳,却又找不到任何可以反驳的缝隙。:()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