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第9页)
今天的死者,本身是个癌症患者,收到死亡预言后相?信死期已至,自己跳楼了。
剩下的五个人,对?应的分局都派出了清理?员暗中保护。他们?都想顺藤摸瓜,揪出异常的根源。
李文将最近资讯分享到了队伍群组中,“你们?看这几起?死亡预告,有没?有发现什么??”
10月29日的两起?预告,当事人都收到了快递。
两人的快递中分别放着A4纸和餐巾纸,预言都来自一周后,也都是本人的字迹。
但10月30号的五起?预告,当事人都只接到了电话。
很诡异的是,当时?手机上显示的是【自己】的电话号码,还没?有被当成广告电话拦截。
有人还是将其当成骚扰电话挂掉,但很快它又孜孜不?倦地响起?来,还没?办法将这个号码拉进黑名单。
当他们?接起?来之后就?发现,电话那头响起?的是自己的声音。
“当你接到这个电话时?,我已经死了……”
这种?事情?简直让人毛骨悚然好吗!
但大部分人还是理?智的:现在有那种?AI合成语音的技术,被提取了足够多的语音素材后,就?可?以合成你的声音,多用于诈、骗,最好不?要理?睬。
当他们?挂掉电话后,就?没?再接到第二?个、第三个电话了,手机上也没?留下对?应的通讯记录……
眼镜分析道:“我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一个规律,就?是传递信息时?,必须让本人意识到做出预告的是本人。”
不?管是字迹、影像还是声音,都在充分传达【我是本人】这一信息。
否则的话,为啥不?直接用打印出来的文档?为啥不?直接发短信、发电子邮件?
“当人们?意识到是【本人】在传递死亡预告时?,更容易产生恐惧。而利用恐惧彻底建立【联系】,恐怕也是这个异常事件的机制之一。”
张薇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有乔乔之前说的【信息载体】的问题!”
“信息载体?嗯,没?错,这说明那个异常适应了无纸化办公。”神算讲了个冷笑话。
虽然笑话有点冷,但好像确实是29号和30号之间最明显的差别。
这个差别不?能说是“省了快递费”:因为这七个案例还要再加上本市的两个案例,今天的乔时?是有收到快递的。
但“无纸化办公”就?比较贴切了:乔时?收到了快递,但里面没?有手写纸,而是一个光盘。
这个信息载体的变化,还隐隐符合技术迭代的趋势:纸张、光盘、手机……
或许,这也是本次异常事件的规律之一?
“等一下,你们?已经默认了我收到的光盘是正好在纸张和手机两种?介质之间的了,是吗?”
“呃,好像不?太能确定。只是感觉这么?排很合理?。”
“那说不?定是笔迹、声音、画面这种?排序方式呢?”
“不?对?。虽然不?知道你具体是什么?时?候收到的快递,但肯定是中午之前。起?码可?以肯定有三个人接到电话的时?间比你收到快递更晚。”
不?知道具体啥时?候收到的快递,就?难以确定时?序……乔时?想着,却突然一拍额头,“我们?好像又先入为主了!”
众人一脸懵:啥?
乔时?又看向了剪刀女,“你知道快递是啥时?候送来的吗?”
剪刀女没?有马上回答,像是在组织语言。
可?一看那个表情?,众人就?明白了:这家伙搞不?好还真知道!
大家突然有种?不?知道该咋形容的微妙尴尬:叭叭地分析了半天,却丢掉了最直接的线索。
快递送过?来时?,乔时?和张薇都不?在。张薇看到快递的时?候,快递已经放在门口了。
因此?,就?像乔时?说的那样,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只能大概推测一个快递送达的时?间段。
但他们?都差点忘了,两个“人”不?在,说不?定“鬼”在呢!
而剪刀女身为一个异常,就?算现在看起?来正常了很多,它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仍跟常人有很大区别。
有些事情?你不?问,它就?不?会特意拿出来说。
“它、它是早上九点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