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3章 怎么忍心看甜妹伤心(第1页)
时翼接过话头,冷静分析道:“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方向,牵扯多了,能查的就多了。
现在唯一要确认的,是基恩的死活。
只要找到她,或许当年,全部真相,证据,都可以找到。”
听到这里,玛茜眼睛一亮,立即建议道:“如果是要找人帮忙的话,我觉得可以求助楚尧大哥,和秦惜姐姐。
秦家的情报网,在这方面特别有优势,他们收集消息不仅速度快,而且覆盖面广。
特别是追踪目标行踪这方面,更是有一手!”
时翼闻言点头赞同,“。。。。。。
直升机返航的途中,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斜斜地洒进机舱。林知遥靠在舷窗边,指尖轻轻摩挲着那把老旧吉他的琴弦,余音仿佛仍缠绕在耳畔。七个女儿蜷缩在彼此肩头沉沉睡去,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与笑意交织的痕迹。她们的呼吸整齐而安宁,像七股细流汇入同一片湖。
沈砚坐在角落,手中握着林归那幅画,目光久久无法移开。他从未想过,自己这一生会以“爷爷”被称呼,更没想过,这个名字背后竟承载了如此沉重又温柔的意义。他低头看着手腕上那道早已褪色的实验编号烙印,如今它不再代表耻辱,而是见证??见证一场从毁灭走向重生的漫长跋涉。
陈屿轻轻走来,在林知遥身旁坐下。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一条毛毯盖在她肩上。良久,他才低声开口:“你有没有后悔过?六年前逃出来的时候,如果当时选择留下,或许我们能用另一种方式改变一切。”
林知遥摇头,嘴角浮起一丝浅笑:“可那样就不会有她们了。”她侧头看向熟睡的孩子们,“研究院想要的是完美的共感兵器,可我生下的,是七个会哭、会笑、会为一朵花停下脚步的女儿。她们不是程序生成的结果,是爱在绝境中开出的花。”
陈屿沉默片刻,忽然轻声道:“你知道吗?当年审批‘灰烬计划’那天,我在签字前犹豫了整整三小时。我不是不知道后果,但我以为……只要控制住源头,就能避免混乱。我以为理性比情感更可靠。”
“可人类之所以值得拯救,正是因为不总是理性。”林知遥望着窗外流动的夜色,“你看林晨,她第一次唤醒那个特勤时,不是靠频率压制,而是听见了他心底对母亲的愧疚。那一刻,她不是武器,是桥梁。”
机舱内一片静谧,只有引擎低鸣和孩子们细微的梦呓。远处天际线微微泛白,守音学院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那座曾被战火波及、又被信念重建的小楼,此刻灯火通明,老校长带着老师们站在门口等候,手中举着写满欢迎字样的横幅。
落地后,迎接他们的不只是掌声与鲜花,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潮水般涌来。
联合国秘书长亲自致电,宣布全球解除对共感觉醒者的监控法案,并邀请林知遥主持起草《共感权利宪章》;日本政府请求派遣代表团学习“情感共振疗愈技术”用于灾后心理重建;非洲多个战乱地区自发组织起“歌声调解团”,用集体吟唱代替枪炮谈判……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段由卫星捕捉到的画面:在X-9基地沉没后的第七日,南太平洋海底升起一座新的环形岛屿,表面覆盖着发光的晶体植被,形态酷似野蔷薇的根系网络。科学家检测发现,该区域的地磁波动与人类脑波中的α频段完全同步,仿佛整片大地正在“呼吸”。
国际天文联合会随后发布声明:自“归遥星”命名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超过十万次无法解释的微震现象,均发生在有人类表达真挚情感的瞬间。有物理学家提出假说??宇宙本身可能存在某种“意识共鸣场”,而母频,正是它的语言。
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写着世界的规则。
几天后,林知遥受邀前往日内瓦发表演讲。礼堂坐满了各国政要、科学家与人权代表。她没有穿正装,依旧是一袭黑色风衣,背着吉他走上台。全场寂静。
她拨动琴弦,没有讲稿,只唱了一首新写的歌。
>“他们说爱太软弱,不足以对抗铁墙,
>可你看,当七个声音合为一体,风暴也为之转向。
>他们说眼泪无用,只会模糊方向,
>可正是这些湿润的眼睛,最先看见星光。”
歌声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五分钟。一名法国记者含泪提问:“您认为,未来的世界真的能实现真正的共感吗?还是这只是一场短暂的理想主义浪潮?”
林知遥静静地看着她,反问:“你小时候,有没有一个人,哪怕什么都不说,你也知道他在难过?”
记者怔住,随即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