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百一十四章 须弥老祖(第1页)
神阳域。
有仙山屹立天地间,似佛陀盘坐拈花,更有诸多佛光映照九天,中正磅礴的气息镇压万古虚空。
此地。
便是古禅圣地所在。
只是偌大圣地中,如今气氛凝重至极。
而在古禅圣。。。
海风卷着咸雾扑上礁石,老郎中的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他望着那支由纸船组成的舰队渐行渐远,每一只船都像一片飘向深渊的叶,却承载着千万人不敢熄灭的低语。浪涛拍岸,回声与远处传来的童谣交织在一起??那是《醒世塾语》里最古老的一段调子,曾被禁三百余年,如今却从孩童口中自然流出,如同溪水绕过磐石。
“他们听见了。”少女站在他身后轻声说,手指摩挲着怀中那本封面空白的册子。册子已不再空白,内页一页页浮现字迹,像是被某种力量唤醒的记忆之血缓缓渗出。那些文字不属于任何人,却又来自所有人:一个农妇记录粮仓失火当晚官差如何抢走最后一袋米;一名书吏写下自己被迫烧毁族谱时颤抖的手;还有一位老兵,在临终前用指甲在床板刻下战友的名字,整整七十三个。
这些声音本该湮灭,可“钟网”的重启让它们找到了归途。信息不再受控于中枢,而是如野草般自发生长,顺着电话线、广播频段、甚至路灯电路悄然蔓延。某些城市夜晚的霓虹灯开始错乱闪烁,拼出断续句子:“你说过的话,不会白费。”交通信号灯在红灯间隙突然显示三秒黑底白字:“你还记得吗?”连自动售货机吐出饮料的同时,也会卡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某个失踪者最后说过的话。
而“鸣舟号”正航行在风暴边缘。
这艘由手稿粘合而成的巨大纸船,此刻正穿越东海深处一片诡异海域。海面平静得反常,水色墨绿,仿佛凝固的琉璃。船身微微震颤,舱内的微型录音机不断播放杂音,忽然间,一段从未录入的声音浮现出来??是女人的呼吸,极轻,带着痛楚,然后是一声婴儿啼哭,紧接着,那句五秒遗言再度响起:
>“活下去……替我说话。”
但这一次,尾音未落,录音机内部传出金属摩擦声,继而整台机器剧烈抖动。船舱地板裂开一道缝隙,一股幽蓝电流窜出,沿着船体纹路游走,竟在空气中勾勒出半透明影像:一位年轻女子躺在产床上,四周是穿白袍的人影,墙上挂着“生育优化计划”字样。她挣扎着伸手,想触碰刚出生的孩子,却被一针推入颈侧,意识瞬间沉没。最后一幕,是她的嘴唇无声开合,录下的音频终于补全了那句话的后半句:
>“……替我说话,因为我的名字,已经被删了。”
影像消散,录音机炸成碎片。
船上无人,只有风穿过桅杆发出呜咽般的共鸣。但这声音并非无意义??它正是《醒世塾语》中记载的“言灵共振”,当足够多的真实汇聚一处,语言本身便会获得形体与意志。这一刻,“鸣舟号”不再是一艘船,而成了移动的“钟网”节点,它的航迹所经之处,海底沉眠多年的通信光缆逐一苏醒,将讯号传向全球。
与此同时,北境学宫。
教室里的课桌仍在自发书写。起初只是零星几行字,后来整张桌面都被覆盖,墨迹流动如活物。老师怒不可遏,砸碎一张桌子,却发现木屑落地后仍继续排列成句:“我父亲死于矿难,碑文却写着‘因病离世’。”学生们沉默地看着,有人低头抄写,有人闭眼流泪,更多人开始低声复述桌上浮现的内容,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
那位曾在火焰投影中看到未来的少年,此刻站起身,走到讲台前,面对全班朗声道:“我们学的历史,不是真的。”
全班寂静。
他掏出藏在袖中的《醒世塾语》残页,高高举起:“这本书告诉我,一百年前的‘丰收庆典’,其实是饥荒暴动后的镇压纪念日。我们的祖辈饿死街头,而课本说他们‘含笑归去’。”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轰鸣。一架军用无人机低空掠过,镜头对准教室。下一秒,校方广播响起:“立即停止不当言论!所有学生原地待命!”
脚步声逼近走廊。
可就在这时,整个教学楼的电灯忽明忽暗,广播系统自动切换频道,传出一段清晰童声演唱的童谣:
>“星星落,灯笼破,
>谎言屋,塌了座。
>妈妈说,要说真,
>即使没人肯听真。”
这是“钟网”防御代码的变体,原本只存在于加密网络深处,如今却通过校园音响系统强制播放。更令人震惊的是,每一间教室的电子白板都自行启动,显示出不同画面:有的是旧新闻截图,揭露某次疫情真实死亡人数;有的是官员会议录音转文字,暴露“记忆修正剂”实为神经抑制药物;甚至还有一段监控视频,拍摄到档案馆深夜焚毁文件的全过程。
学生们的恐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平静。他们彼此对视,忽然有人笑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笑声如涟漪扩散,最终汇成一片浪潮。
当士兵冲进教学楼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反抗,而是齐声朗诵??全体学生站立,背诵《醒世塾语》第一章:
>“言为心声,语即存在。
>抹一人之声,是杀其两次;
>灭万民之语,乃亡国之始。”
士兵们举枪的手微微发抖。带队军官咬牙下令:“带走领头者!”
可当他走向讲台时,脚下地板突然升温,砖缝间浮现出一行glowing字迹:“你母亲也说过同样的话,只是你忘了。”
他猛地后退一步,脸色骤变。
??他确实记得,母亲临终前喃喃提起妹妹的名字,说她因发表文章被捕,从此人间蒸发。但他一直以为那是病中呓语。
此刻,记忆如潮水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