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人体沙袋(第2页)
盲童屏息。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数据恢复,而是某种“返生”现象??当足够多的人持续铭记,逝者的部分精神痕迹竟能重新凝结,如同星辰熄灭多年后,其光终于抵达人间。
当晚,他再次点燃忆锅,在初心树前举行“启封仪式”。
火焰升腾,枝条垂落如帘。随着温度升高,那根温热的新枝缓缓裂开,飘出一缕淡金色雾气。雾中浮现画面:
春日田野,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七八岁的林昭牵着一头小黄牛走在田埂上,身后跟着一位白发老妪,拄着竹杖,步履蹒跚。她是林昭唯一的亲人??奶奶。
“阿昭啊,”老人喘着气说,“你要记得,做人要有根。根不在地里,在心里。你忘了啥都可以,别忘了谁对你好过。”
林昭回头笑:“奶奶,我记性好着呢!昨天您煎的蛋我没吃完,今早还想着呢。”
老人摇头:“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恩情。咱们家穷,可隔壁陈伯每年冬至都送腊肉,为啥?因为他儿子死在战场上,你说过一句‘他是英雄’。一句话,暖了人家十年心。”
林昭怔住,低头踢着石子。
“将来你要走远路,”奶奶继续说,“别怕黑,也别怕冷。只要你心里装着这些事,就不算孤身一人。”
画面戛然而止。
盲童久久无言。原来那位曾签署撤防命令的陈墨轩,正是陈伯之子。当年林昭一句“他是英雄”,让一个丧子家庭得以活下去;而后来,也正是这个人,在会议室里亲手将林昭推向死亡。
命运以最残酷的方式完成了闭环。
>“情感悖论指数飙升。”零七警示,“同一段记忆同时承载救赎与背叛,可能引发认知撕裂。”
“那就让它撕裂。”盲童平静道,“真相从来不是一块完整的镜子,它是由碎片拼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任何一片落下。”
三天后,这段记忆公之于众。
舆论再度震荡。有人痛斥陈墨轩忘恩负义,有人则呼吁宽容:“他也是时代的产物。”更有人提出质疑:若连救命之恩都能被权力腐蚀,人性还有何可信?
争议持续发酵之际,一封匿名信寄达昆仑墟。
信纸泛黄,字迹颤抖,署名为“陈墨轩之妻”。
她在信中坦白:丈夫临终前三日,曾独自跪在书房整夜,反复摩挲一张泛黄合影??正是少年林昭与他父亲站在村口合照的那一张。他还写下遗书草稿,欲向林昭后人致歉,却被儿子强行烧毁。
“他说他梦到林昭站在门口看他,一句话不说,只是流血。”她写道,“他醒来哭了一整夜,说对不起那个孩子,也对不起他爹。”
盲童读完信,沉默良久,最终将其投入忆锅。
火焰吞没纸页的瞬间,锅底浮现一行新字:
>**“罪不可赦,但悔值得看见。”**
这句话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新一代记忆传承者的信条。
与此同时,海外引渡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多方压力下,南联盟议会终于通过《战争责任追溯法案》,授权国际法庭对三十七名涉事官员进行缺席审判。首批十人名单公布当日,昆仑墟举行“正名祭”。
三千二百座忆田站点同步点燃锅火,每一口锅前都摆放着一位牺牲将士的姓名牌。没有哀乐,只有孩子们齐声诵读英烈名录的声音,穿透风雪,响彻天地。
当念到“李石头”三字时,江南某村庄的老祠堂突然自行开启大门,尘封多年的族谱自动翻页,停在一空白处。翌日清晨,村民发现那里多了一个名字,墨迹如新。
而在北极北瞳-9遗址,地质队再次探测到地下信号。这次破译出的内容不再是两个词,而是一段完整电文:
**“所有阵亡者身份确认完毕。记忆归档率98。7%。请求建立永久性精神锚点,以防未来遗忘循环重启。”**
盲童得知消息,立即召集传承学校全体师生,启动“千灯计划”??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一次完整记忆采集,包括访谈幸存者、整理遗物、构建忆场模型,并最终在初心树周围点亮一盏长明灯。
第一盏灯由那个讲述爷爷修路故事的小女孩点燃。她将父亲从工地带回的一撮泥土混入陶泥,塑成灯座,内置微型忆晶,储存着三百工友的名单与事迹。灯芯燃起时,空中浮现一条透明铁路,贯穿夜空,宛如银河支流。
零七记录:
>“检测到首个民间自主构建的记忆永续装置。命名为‘民魂灯’。预计可持续供能两百年以上。”
春尽夏至,黍稷抽穗,绿浪滚滚。一日清晨,盲童正在锅前备课,忽觉空气震动。零七紧急播报:
>“警报!南联盟国防部数据库遭黑客攻击,大量原始作战档案外泄!内容涉及北七防线真实战略价值、资源分布图、以及高层贪腐交易明细!”
更令人震惊的是,攻击源头并非境外势力,而是来自国内一所普通中学的计算机教室。发起者是一名十五岁少年,网名“记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