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 重逢的第二乐章 黑与白中(第3页)
>
>但现在,我想告诉您:火种没灭。
>
>它藏在每一次哽咽的哼唱里,藏在每一根偏移的琴弦上,藏在每一个敢于说“我不完美,但我真实”的人心里。
>
>下一届共创营,我们会带着所有人的声音去。
>
>如果您愿意,请回来听听。
>
>听听那些曾经沉默的人,是如何用音乐找回自己的。
三天后,回信抵达。
只有一个字:
**好。**
与此同时,七组成员各自踏上新的旅程。
于小北放弃保研机会,前往非洲支教,建立首个乡村儿童打击乐团;文达开始攻读音乐治疗硕士,致力于将复调理论应用于PTSD患者的心理干预;王大虎成立公益乐队,专门帮助边缘青少年通过即兴演奏重建自信;李安则投身AI与人类协作创作研究,主张“技术应服务于情感表达,而非替代”;穆欣撰写纪实文学《回声》,即将出版;阿刘着手整理历届夏令营被销毁的作品档案,试图还原那些“失败者”的声音。
而舒伯特,选择留在城市一所普通中学任教。
第一天上课,教室里坐着三十多个孩子,有的趴着睡觉,有的戴着耳机刷手机,还有一个直接问他:“老师,学音乐有什么用?反正我也考不上重点乐团。”
他没回答,只是走到教室角落那架破旧的电子琴前,按下几个键,弹出那段熟悉的C-B-D动机。
然后,他拿出录音笔,播放了一段声音??是他们在旧礼堂合奏的最后一分钟。
琴声落定,全班安静。
“有用吗?”他问,“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你难过到说不出话时,它可以替你哭;当你高兴得想跳起来时,它可以陪你笑;当你觉得自己是个错误时,它会告诉你:偏移的音符,也能组成完整的歌。”
有个女生举起手,声音很轻:“老师……你能教我们弹这个吗?”
他笑了:“当然可以。不过得先起个名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最后,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叫它《歪斜的弦》好不好?”
全班鼓掌。
舒伯特望向窗外,梧桐树影摇曳,一如那个夜晚。
他知道,这场关于音乐、关于人性、关于勇气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正有一个孩子,独自坐在昏暗房间里,手指划过生锈的琴键,哼出一段无人理解的旋律。
他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已有人准备好倾听。
并告诉他:
“别怕慢。”
“你不是走错了路。”
“你只是,正在回家练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