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第2页)
宁毓承颔首回礼,「你首先要考虑到,做事艰难。手上若无权势,钱粮,会非常艰难。」
「七郎放心,这些我早就想过了。」陈淳佑说道。
他已非当年无助,无依无靠的陈淳佑。这些年跟在陈全进身边,体味过官场百态,对回陕州府将面临的问题,陈淳佑心中有数。
「七郎有官职在身,要做事,也不比我容易。树大招风,我敢说,全大齐都盯着宁氏,七郎不能出任何差错。」
陈淳佑的未尽之言,宁毓承自是一清二楚。
太子看似宽厚,开明,对宁氏格外厚待,是因为宁毓承不涉及朝政。
宣抚使不长设,名义上是代天子巡视监察地方,但这个差使不经过朝廷吏部,要罢免,只是天子的一句话而已。
宁毓承与太子打过两次交道,足以看清太子的多疑,谨慎,心胸与气度。
太子与元丰帝并无任何不同,他看重的是天下江山,身下的那把龙椅。现在大齐京城出了大事,大齐其他州府,能让朝廷省心的州府,也就江州府明州府等七八个地方。
其中又以江州府为首,江州府要是拿不出粮食赋税,大齐就真正伤了根基了。
宁悟明身为江州府人,大齐的宰相,留着他在朝廷,对宁氏也是一种牵制。
太子巴不得江州府越来越好,成为齐氏王朝的最后保障。
宁毓承与太子的想法,在某一个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在江州府,以宁氏多年的经营,就算夏恪庵调走,新知府与宁氏不对付,也撼动不了宁氏,宁毓承在江州府有绝对大的自主性。
先让一部分人吃饱,觉醒,就从江州府开始,以点燎原。
宁毓承的打算,欲将江州府打造成大齐的革新前线。
王朝终将走上陌路,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进程。
无论是齐氏还是其他氏上位,兴许能将前进的步伐推回去,但印在脑子中的东西,他们再也无法磨灭,只要有时机,即刻便会复燃!
「好。」宁毓承也不多劝,郑重许诺道:「你若需要帮助,尽管开口便是,随时给我写信。」
陈淳佑笑起来,道:「那我不客气了,到时候,我领着人来江州府学习,你可别嫌弃我烦。」
宁毓承也笑,两人像是回到了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切尽在不言中。
很快便过了中秋,宁毓承一行启程回江州府。周氏带着小郎与娘家亲人道别,与宁毓闵他们一起先上了船。
宁悟明告假,亲自将宁毓承送到了码头。他立在那里,一脸的不悦。
京城过了中秋,天气就冷了下来。尤其是河边风大,吹得人衣衫翩飞,宁悟明身形本偏清瘦,衣衫贴在身上,显得格外单薄。他人也不如以前那般温和,嬉笑怒骂多了,眉眼锋利,像是一把利刃。
宁毓承本来想劝说他,后来又打消了主意。
宁悟明有自己的主张,太子有亲近的东宫属官,但他也需要不偏不倚,能做事的官员。
「你小子走了,不孝子!」宁悟明神色惆怅万分,哼唧着骂。
「阿爹,辛苦你了。」宁毓承抿嘴笑道。
宁悟明称自己是孤寡老人,独自留在京城受苦,对宁毓承能回江州府很是不满。
不过,宁悟明神色缓和下来,他看向紧紧拽着宁毓承衣角的阿蛮,笑道:「你这小胖墩,回去江州府之后,要开始开蒙学认字了,别成日跟在大人身后打转。」
阿蛮只缩回脖子偷笑,依然抓着宁毓承的衣角不放,生怕被丢下。
「你年纪也不小,既然喜欢孩童,不如自己生一个。」宁悟明沉吟了下,最终还是劝说道。
「阿爹,我是男人,不会生孩子。」宁毓承一本真经答道。
「呸。」宁悟明骂了句,叹了口气,摆着手道:「时辰不早了,走吧走吧。」
宁毓承带着阿蛮长长作揖道别,转身上了甲板。宁悟明始终站在码头,船开走很远,宁毓承还能远远看到码头上,他越来越模糊,变成小小一点的身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