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2页)
「童书吏,你家中从何时开始做的书吏?」宁毓承随口问道。
童璋道:「我虽姓童,已与童氏嫡支出了五服。自幼家贫,靠着爹娘辛苦劳作,供我读了几年书,后来得幸做了书吏。我没本事,比不上宁侍郎,能为儿孙求得恩荫出仕。」
宁毓承继续问道:「童书吏的儿子,在何处高就?」
童璋脸色变了变,戒备地道:「不过是小吏而已,七少爷是贵人,小吏入不了七少爷的眼,听到也不认识。」
听童璋这样一说,宁毓承便能肯定他儿子这次有参与收税,少得了钱粮,心怀怨怼不满了。
「你家这次少拿了多少钱粮?」宁毓承直接问道。
童璋僵住,心想并非只他一家少得了钱粮,其他收粮的皆多少有损失。宁氏再厉害,总不敢因为几句话,就打击报复,那样彼此的梁子就结得深了。
「七少爷,我仗着年长,就多言几句。有人吃肉,有人只得一口汤喝,做人做事要留三分,别将事情做绝了。江州府乃至大齐,如何收税,自有自己的规矩。朝廷只管看到赋税,要是收不上,只怕宁氏也担待不起。」
宁毓承微笑道:「童书吏的确言多了。」
不过是谦虚之言,宁毓承竟然直言他是倚老卖老!童璋面子顿时挂不住了,阴沉着很是难堪。
「既然童书吏以为收税的举措光明正大,何须说这般多,替你儿子辩解开脱?」宁毓承语气淡淡,问道。
童璋怔住,他说的那番话,的确听上去是在辩解开脱,顿时急了,抢白道:「我并非是为了替我儿开脱,我儿无错,他只是照着规矩行事罢了,何须我替其开脱?」」
「人人都做的事,并不表明,是正确,正道之事。至于错与对,童书吏心中其实一清二楚。」
宁毓承扫完了文书,叹息一声,深深看了眼童书吏:「我仗着年轻,也多言几句。有人吃肉,有人只得一口汤喝,做人做事要留三分,别将事情做绝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童璋听到宁毓承将他说过的话,原封不动还了回来。宁毓承在后面多加了句曹植的诗,让他的脸色,渐渐泛白。
他自己也是穷人出身,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他成了吏,比起靠着种地为生的农人,就变成了吃肉之人。他自己吃着肉,却舍不得给农人留一口汤。
一朝翻身,便翻脸无情欺压与他同根的穷人,真真是「相煎何太急!」
童璋心中滋味很是复杂,他没再说话,低头朝外走了出去。
宁毓承看了他一眼,走回架子重新取文书。看过了两份之后,他的心情不大好,也不想多说。
这时,库房外传来了见礼声,宁毓承听到贺道年在说:「无需跟着,我进去瞧瞧。」
宁毓承见贺道年果真来了,他忙取了另外的文书,拿到手上大步走到门边,抬手见礼:「惊动贺知府,实在是不该,给贺知府赔罪了。」
贺道年凝神打量着宁毓承,客气地道:「七郎别多礼,快快请起。」
宁毓承道谢直起身,贺道年笑呵呵道:「我听说那不成器的东西溜回了府衙,还带了七郎一道前来,心中诧异怎地没见到人,叫回五郎一问,原来七郎到了库房。不知七郎到库房翻阅旧文书,所为何事?」
宁毓承前来之意,已经如实告诉了贺禄。他不禁感慨不已,心道聪明人,又开始多想了!
第48章……
贺道年到来,方品顺与童璋两人一下变得热情又周到,亲自前去搬来了椅子,在门口摆好,奉上热茶才退下。
「七郎,吃茶吃茶,且慢慢道来便是。」贺道年率先坐下来,捧起了茶盏,摆出等着宁毓承交代的架势。
宁毓承心思微转,道谢后也坐了下来,放下文书,捧着茶盏暖手,说道:「今朝下了大雪,我没见过下雪时的麦地,便出城前去小李村的田庄查看。城外的雪比城中积得厚实,几乎难见麦苗,村中也难见人影。我以为雪下得太大,村民遭受到了灾害,前去走访了几户人家。」
贺道年忙道:「瑞雪兆丰年,种地的村民会看天气,见到这般大的雪,无需出来查看,自会高兴不已,盼着来年的丰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