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尘埃王座 从一到一百的淬炼(第1页)
当刘福生走出那间如同云端宫殿般的总统套房时,已经是第五天的中午。
他换回了自己那身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夹克,手里提着一个不起眼的旅行包。
电梯平稳下行,镜面般的墙壁映照出他的身影,平静,甚至有些落寞。
身后,是四个顶级女人和她们背后那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商业帝国版图;而眼前,即将面对的,是1993年深圳最原始、最混乱的街头,和他口袋里那笔微不足道的启动资金。
他没有丝毫的留恋。
那五天四夜的颠鸾倒凤,那一场场以爱为名的掠夺,对他而言,就像看了一场超长、超高清、信息量巨大的教学电影。
他用【超级记忆】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名字、每一条脉络都刻进了脑海深处,然后,将它们打包,封存。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叶晴她们透露的那些所谓的“商业机密”和“人脉网络”,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就是一张画在纸上的藏宝图。
你知道宝藏埋在哪里,甚至知道路上有哪些机关,但你手里连一把挖土的铲子都没有,一切都是空谈。
睡了她们,不代表拥有了她们的世界。
那几个女人之所以臣服,是因为他展现了超越凡人的、近乎神迹的“征服力”。
但她们身后的家族、财团、利益共同体,是冰冷的、只认实力的商业机器。
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就算成了她们的情人,也休想从那些老狐狸手里,拿走一分一毫的实际控制权。
知道和做到,是天壤之别。
刘福生明白,他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铲子”,一把足够坚硬、足够锋利,能够撬动这个世界的铲子。
当刘福生回到那间石岩镇,启航机械的铁皮厂房时,他与总统套房里那个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帝王”,仿佛已经隔了两个世界。
他将叶晴给的二十万港币,在黑市以一个更高的汇率,兑换了大约二十二万人民币。这,就是他全部的战争储备。
样机成功,只是证明了他的设计可行。
而如何将这台“手工艺术品”,变成可以标准化、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商品”,这才是他接下来要面对的真正考验。
……
第一阶段:图纸上的战争——标准化与成本的魔鬼博弈
批量化生产的第一步,不是采购,不是招人,而是将“艺术”翻译成“工业语言”——制定标准化的生产图纸和工艺流程。
刘福生把自己关在那个闷热的小办公室里,整整一个星期。
他面前没有先进的CAD软件,只有几大卷绘图纸、一套三角尺、圆规和几支不同硬度的铅笔。
刘福生将热收缩包装机进行模块化拆解:他摒弃设备“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他将QH-450,强行拆解成了五个独立的模块:
-机架模块:负责承重和结构稳定。
-输送模块:包括传送带、电机和调速器。
-封切模块:核心部分,负责薄膜的密封和切断。
-热风循环模块:即“烘道”,负责加热收缩。
-电气控制模块:机器的“大脑”,负责协调所有动作。
这样的好处是,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加工、采购和组装,极大地降低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也方便了日后的维修和升级。
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
2。公差与成本的“手术刀”:在图纸上,他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