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章 四大发明之指南针(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除了上述的表杆和磁勺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车、指南舟和报时刻漏的代称。

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活动于唐开元年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正针、缝针和中针中最早出现的正针法的创始人。

关于指南鱼的制备方法,见于北宋曾公亮等利用前人资料编撰的《武经总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载其法曰:“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这种方法利用地磁场使铁片磁化,并知道鱼形铁片微向下倾斜对磁化有利,实际上已发现近代科学中所谓的磁倾角的影响。

使用时,指南鱼浮于水面,与水浮磁针的原理是一致的。

水浮磁针的制作方法首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其文曰:“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

这种方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钢针磁化法,经过沈括之手公布于世,有力地促进了磁针在堪舆和航海两大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

指南针进入到实用磁针的阶段,对装置方法的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

沈括全面研究和比较了“水浮”法、置“指爪”法、置“碗唇”法及“缕悬”法的优缺点,认为“缕悬”法最佳。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现代磁强计中悬挂的小磁铁,就采用了此相似的方法。

磁针指的精度,与司南及指南鱼不可同日而语,故磁针的发明,很快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

北宋司天监杨惟德于庆历元年奉命编撰的相墓大全《茔原总录》卷已为磁偏角的发现订定了下限。

书中说:“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这里明确地记载了“丙午针”,即后世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所说的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磁针问世后,先后用于堪舆和航海。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家首先将磁针与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罗盘。

罗盘古称“地螺”、“地罗”。南宋曾三聘的《因话录》“子午针”条说:“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

看着那上面清晰的图片和对应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众人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了起来,尤其是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海洋那面的存在,就更加重视这个发明了。

【指南针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人如何定向问题的研究,也表明古人对如何定向问题的重视,为此,指南针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指南针用于军事和航海的活动,也被用于堪舆术,后来还辗转传入欧洲,在欧洲的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给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