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七 态度决定高度(第3页)
“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话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
“英国人也有句话:‘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在《圣经》中,耶稣基督曾经说过这样一则寓言: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每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两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两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两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两千银子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两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两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善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银子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然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在这则寓言中,上帝似乎是一个不公正的神:他让有钱的人会越发有钱,没钱的人越发没钱;甚至有钱的可以进天堂,没钱的反而要下地狱。
更为严重的是,不仅这种不公正的“游戏”规则由上帝决定,而且人们或者“进来享受主人的快乐”,或者被“丢在外面的黑暗里”“切齿哀哭”,命运完全掌握在上帝手中。
莫非李嘉诚果真是天生的幸运儿?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人们就不但不必艰苦创业,而有足够的理由坐在家里怨天尤人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更只好“在外面的黑暗里”“切齿哀哭”了。
但是,我们相信,《圣经》另有深意,上帝绝非如此。我们通过李嘉诚这位现代商业神话的创造者的奋斗历程,可以了解上帝的意志究竟如何,白手起家干成大事业需要哪些条件。
李嘉诚不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他所经历的忧患与磨难,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难以想象的,如果说上帝不公,再没有谁受到的不公比李嘉诚更严重了。李嘉诚异于常人之处,不是他所受到的苦难,而是他在苦难之中的顽强奋斗,这是他成就其伟大事业的根本原因。
1981年,李嘉诚在谈到自己走向成功的因素时说: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鸿硕先生分析道:
“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
“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段话,正是李嘉诚由勤奋获得成功的写照。
李氏箴言: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最终的成功靠的是自己
机遇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住了它,便大有作为,错过了它,便一事无成。因此面对机遇时,要转动大脑,灵活善断,将机遇牢牢抓在手中。随机应变的含义谁都懂,但应用起来都要大费脑筋,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正确展望趋势变化,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这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刻苦修炼,一旦对它运用自如,就能在商场中驾驭风云,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人哈默,被人们称为“万能博士”,不是因为他知识渊博,而是因为他善于随机应变,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哈默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经商天赋,他18岁时接管了父亲经营的濒临破产的制药厂,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其扭亏为盈,他因而名声大噪。当时,成为全美唯一的百万富翁大学生。
1921年,哈默获悉苏联正瘟疫流行,饥荒严重,便毅然放弃当医生的机会,赶赴苏联做一次人道主义者。他带领一所流动医院,包括一辆救护车和大批药品,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莫斯科,将带去的价值1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无偿赠与苏联人民。
正是由于这次考察,使他的财商天赋得到了闪现,使他从人道主义者变为往来东西方的商人。他来乌拉尔山地区时,看到饿殍遍野,然而,白金、绿宝石等稀有珍宝却遍地都是,各种矿产和毛皮更是应有尽有。用这些珍贵的东西去换取美国非常便宜的粮食,其不是大有价值。善于经商的哈默灵感突现,他马上向当地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这条建议,愿意以赊销的方式提供给苏联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
消息传到莫斯科,哈默的胆识获得列宁的赏识,列宁果断地改变了过去对待西方国家的贸易态度,说服并顶住了当时党内“左”倾思潮,很快发出指示让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哈默立即打电报给他在美国的哥哥哈里,带来100万美元小麦,并从苏联拉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1吨西方早已绝迹的上等鱼子酱。粮食解决了苏联的饥荒,哈默也因此获得了巨额利润,从此开了苏联对美国开放的先河。此后,他就在苏联搞起经营,并导演了几次绝妙的好戏,大发其财。
1929年,苏联实行企业国有化,取消租让制。哈默的企业为政府收购。哈默只好离开苏联回到美国。
回到纽约后,正赶上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因而事业发展很不顺利。但是哈默总能随机应变地搞经营。正像他自己所说:“我并不常常回忆过去的好事,而总想着现在和将来要干些什么。”正是因为他能立足现实考虑长远,才能不断抓住机遇,创造机会。这一回,他又灵机一动,将他在苏联收购的古董和艺术品拿到各大商场展览。在对路易斯一家公司展销的第一个星期,展厅平均每天接待2000人,售价高达几十万美元。
接着,哈默又在全美各大城市举办了23次展销,他的艺术品买卖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刻不容缓,掀起一次又一次艺术品拍卖的**。他又先后在纽约和洛杉矶办起艺术馆,一面展览一面从事文物交易。由于这些艺术品非常名贵,他的艺术馆轰动一时,这样,在短短的三年间,哈默又成了一个成功的古董商。他还专门撰写了一本书,题为《罗曼诺夫王朝珍宝寻觅记》,因而成了杰出的文物专家。
1933年善于把握机遇的哈默又一次从成功的古董商转为酿酒业的巨人。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全国百废待兴,急需拓展消费市场。哈默敏锐地察觉到:1919年通过的禁酒令就要废除了,全国对酒桶和威士忌的需求会出现空前的紧缺。于是,他从苏联购进大量制酒桶用的白橡木,并且建立了现代化的酒桶厂。果然当禁酒令废除之日,其产品被酒厂以高价抢购一空。
二战爆发,由于物资匮乏,酿酒工厂被禁止用粮食酿酒,威士忌酒一时成了热门货。哈默看准行情买下了5500股美国酿酒厂股票并以拥有5500桶烈性威士忌酒作为股息。2个月后,股票的价格从90元升到了150元。哈默将5500桶酒贴上自己的“丹特”牌商标在市场上售出,转眼工夫就卖掉了2500桶。
这时,一位化学工程师告诉他:威士忌酒若掺上8%的廉价土豆酒精,这种混合酒的味道和纯威士忌酒没有人会区别出来。哈默脑子一转欣然接受了这位化学工程师的建议。没有多久,这种混合酒便出来了。这种酒只掺进20%的威士忌。这样,哈默原先剩下的3000桶酒翻了5倍,成了1.5万桶。消费者争先恐后地购买了这种物美、价廉的新型混合酒。
两年后,哈默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成为美国第一流名酒,哈默本人也成为美国第二大威士忌生产商。
此后,哈默还当过牧场主、企业家,而且非常成功,哈默的随机应变招术令全美国人目瞪口呆,真不负“万能博士”的美誉。
李氏箴言: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