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 授狼以渔(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所处时代,是清王朝的乾嘉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先生所著,其中收录了曾国藩先生写给父母、兄弟以及子女的多封家书,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氏家书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所要求于儿子的“克勤克俭”,语出《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意思是说: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三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都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这克勤克俭实际可以归纳为两字:“勤俭”。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墨子》有“俭节则昌,**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我国人民现在生活日益富足,但追求高享受的风气渐渐泛滥,而且还在逐渐升级。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惟俭可以助廉。”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克勤克俭,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李嘉诚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论资财,他有亿万之巨;论生活,他淡泊俭朴。在创业的艰苦岁月里,他每日凌晨即起床读书,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还坚持自学。事业有成之后,仍保持奋进拼搏的精神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他至今仍住在30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里,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西装,戴的是廉价电子手表,没有任何奢侈恶习。

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他清晨喜欢去打高尔夫球,以锻炼身体。为了节约点滴时间,他于上班途中在车上浏览当天的中外文报刊,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把与公司有关的内容划出记号或作出批示,到办公室及时交予秘书处理,一切工作多数在办公时间办妥。他平时喜欢与家人好友喝茶聊天,假日或乘船出海,或游泳潜水,或漫步沙滩,或登山赏景,偶尔也去异国他乡尝试滑雪的乐趣。他的生活既简单朴素,又多姿多彩。

李嘉诚和妻子庄月明生育二子: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李嘉诚在生活方面要求他们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两个儿子被他送入斯坦福大学学习,除了必要的学费、生活费之外,不多给一分钱,就是要他们养成不胡乱挥霍的习惯。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和李泽楷两兄弟在今日香港商界犹如他们的父亲。李泽钜现任“长实”集团副主席兼副董事总经理、“和黄”集团执行董事、“港灯”集团董事及香港汇丰银行董事等职务,1993年4月被中国政府聘任为港事顾问;李泽楷现任“和黄”副主席,于1993年自行创立盈科拓展集团,任主席兼行政总裁。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唐人街遍布世界,就是凭着中国人那双勤劳的手打出来的。那些当初下南洋、下西洋讨生活的祖辈,虽然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人地两生,经济更是窘迫,但是他们相互扶携帮衬,很快就能在当地落地生根。

他们做当地人不愿意做的粗重工作,克勤克俭,团结互助,在度过最初几年困难时期后很快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

狼言狼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凡是成大事的人无不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3。战胜恐惧,开创未来

一条幼狼从跟随母狼捕食弱小的动物开始,到成为狼群伏击牲畜群的主力,但小狼从不惧怕,不退缩,面对挫折,不丧失信心,遇到失败,也会从头再来。它会在饥饿中变得更加机敏、更加仔细。每一次捕猎,都是它磨炼捕食技巧的机会。对狼群来说,失败就是经验,它们会把每一次失败都牢牢记在心里,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它们会在失败之后,等待下一次机会。对狼群来说,再多的失败都没有关系,只要它们能捕捉到猎物,只要它们能生存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同样,对于孩子来说,难关仅仅是一段距离、一个门槛和一次洗礼,同样也是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在渡过难关时,你往往会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与俗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所见不同的常规,书写连你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难关是上帝的厚爱,是你的资本、你的证明。

人类的恐惧感,是因为对不了解的事物的神秘性,以及太了解的事物的危险性和不安全感等现象所产生的。这种恐惧感会使能够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的机会减小,致使阻碍孩子的发展。

孩子胆子小的原因,大多和家长有关。如果家长也非常胆小,经常为了一些小事提心吊胆,就会特别限制孩子的行动,这样就减少了孩子活动的机会,也会使孩子经常心存恐惧,因此,孩子如果时常有恐惧的心理,那么家长应该反省反省,以积极的态度来培养孩子。胆小而容易心生恐惧的孩子,常常是为了保护自己,因此,他们做事非常慎重,随时都会担心周围的事物是不是有危险性。

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日裔心理学家山本所作的研究显示,成年人经常看不出真正令孩子害怕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就用成年人的观点去帮助孩子,结果弄巧成拙,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反而令孩子的恐惧加深。

父母常常发现自己的孩子怯场,对自己的意思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家里来了陌生人也不敢说话,甚至连上课都不敢大胆发言,不愿与小朋友们玩。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胆怯的毛病,不再怯场。

胆怯的人并没有别人吓唬他,而是自己吓唬自己,自己把自己打倒了。所以克服胆怯第一是要战胜自己。要战胜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不迈过这一步,胆怯是赶不跑的。

人的胆怯往往是在犹豫中产生的。外出问路,刚想问就赶紧去问,越快越急越不易产生羞怯心理。如果考虑来考虑去,会让胆怯占上风。“人家要不告诉我怎么办?”“人家要拿眼睛盯着我怎么办?”这么一想就不敢问了。家里来了客人,心里好奇产生了一种看看客人的念头,这时就要立即去看,如果稍一犹豫,就会想到“人家和自己说话怎么办?”“人家问起自己怎么办?”……胆怯心理就在犹豫中产生了,所以办事不要犹豫,要果断,一旦干了,习惯了,也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经常锻炼,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克服。

胆怯往往会造成情绪紧张,致使本来很熟悉的事情也变为陌生了。例如,原来会回答的问题,一站起来就张口结舌了,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下次再回答问题就更紧张、更胆怯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转移兴奋点。什么事情容易引起紧张、胆怯,就先不想它,先不看它,把大脑中这个兴奋点转移到其他地方。有的演员第一次登台,胆小、怯场,他往往将眼睛避开引起怯场的观众,直视前方,“目中无人”,心里不想演出的事,而只想台词、歌词,这样就不紧张、不怯场了。演出一顺手,胆儿就大了。我们遇到胆怯的时候,也要采取转移兴奋点的做法,多次实验成功,就不会怯场,不会害羞了。

胆怯的心理很多人都有,谁要认为自己胆怯,谁就更胆怯。谁要认为别人比你还胆怯,谁就不胆怯。比如说,在与人的交往接触时,你心里想,他比我还害羞、还胆怯,我怕什么?这样当你抬起头来说第一句话时,也就不会脸红了,敢于正视对方了。你心里若是总想着看对方怎么害羞的,那你就绝不会再扭捏了。变被动为主动是消除交往中胆怯、害羞的最好方法。当你首先伸出手去握住对方的手,当你首先开口问话,羞怯的往往就不再是你了。

任何新的、陌生的、有异于你以往经验的事都有其神秘之处,都有令你畏惧的色彩。对这类事,你尝试一次,就会获得一次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胆怯就将后退。建筑工人刚上脚手架时有些胆怯,但天天上,就不胆怯了。宾馆的服务员第一次接待外宾有些胆怯,但天天接待就不胆怯了。我们与人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一次与陌生人谈话有些胆怯,多次与陌生人接触就不胆怯了。第一次在集会上发言有些胆怯,多次发言就不胆怯了。经验丰富了,才干增长了,就会由胆怯变为勇敢,由焦虑变为精神享受。消除胆怯的惟一办法就是面对现实勇敢地实践,全身心地学习,熟悉那些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造成孩子自卑和怯懦的原因很多,有身体方面的因素,如:生理缺陷、经常生病、身体不好等。有教育方面的因素,如:父母娇生惯养、溺爱袒护造成的依赖性,遇事缩手缩脚,压抑了孩子的自由发展,遇到困难为难发愁。还有的是父母过分严厉,经常打骂、恐吓、羞辱,把孩子吓破了胆,形成怯懦性格。还有个人因素,如智力缓慢、能力差、性格内向、失败体验过多过强等,使自己失去信心,胆小、自卑。

培养独立精神是克服怯懦的精神药方,要事事想着独立,提醒自己要独立思考,不要心存依赖。有了独立精神,解决问题胆子就会大起来。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多接触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多到集体场合活动能够激发交友欲望,与人接触多了就不怯懦了。

能力弱往往容易自卑,要真正丢掉自卑就要提高能力,努力奋斗。“勤能补拙”,要多给自己设置困难,多尝尝战胜困难的滋味,成功体验多了就能增强自信,而且能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再与别人相处就不胆怯了。

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勇敢的品质,也是克服懦弱的好方法。比如胆小怕夜黑,就应仗着胆子在黑路上走走。学着干点冒险的事(如爬山、郊游等)。意志强了,神经系统脆弱的毛病就没了。在锻炼意志时要向英雄人物学习,向强者学习,脑子里经常浮现出英雄人物的形象,思想受鼓舞,胆子就会大一些,就会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坚强的性格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畏惧,不退缩,面对挫折,不丧失信心,遇到失败,也会从头再来。这样的人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尽力拼打,创造辉煌。

狼言狼语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猎物是奋斗的动力

在动物园看见过狼的人知道,狼即使被圈在笼子里,也要在笼子里不停地兜圈子;而在野外看到的狼,我们也极少看到他们在悠闲地散步,它们总是在奔跑着。一方面,狼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自己有出色的奔跑能力;而另一方面,他们相信,只要奔跑着,前面就一定会有猎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