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狼子野心(第3页)
信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的,相信自己,相信信念,信念能让人产生奇迹。
亨利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灵。”
是的,只有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你才能把握自己的心态,而你的心态塑造着自己的未来,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我们能够把扎根于人的心灵中的思想和态度转化成有形的现实,不管这种思想和态度是什么。我们能很快把贫穷的思想变成现实,也同样能很快把富裕的思想变成现实。
有些人也许会问:“老天生来就待我不公,我生下来就有生理缺陷,那我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属于这类“不幸者”之列,那就想想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吧!还有谁能比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女孩更为不幸的呢?可她成了美国著名的作家。
不论你在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不论你是儿童还是成人,你都能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那些能够产生热烈的愿望以达到崇高目标的人,才能走向伟大。
(2)那些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的人,才能取得并保持成功。
(3)在人类的任何活动中,要变成一个成熟的成功者,就必须实践、实践、再实践。
(4)当你确立了特殊目标时,努力和劳动就会变成乐事。
(5)对那些被积极的心态所激励,想成为成功者的人来说,伴随着任何逆境,都会同时产生一粒等量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是的,一个积极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你坚信自己能做到,你就一定能做到,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因为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而能挽救并成就你辉煌的人也只有你自己!
狼言狼语
信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的,相信自己,相信信念,信念能让人产生奇迹。
4。风物长宜放眼量
狼群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会事先瞄准一只猎物,然后,以群体的力量向目标发起攻击,然后,无论猎物奔跑多久,狼群始终会瞅准目标,直至将猎物捕获。奇怪的是,狼群在一群非常接近的猎物中,不会找不到目标。当然,如果在他们看准的目标倒下之前,已经有猎物倒下,它们自然不会放弃。
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远大目标和自己的愿望:我要飞多高,我能飞多远,我要飞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能做到?我怎样才能做到?
只要心中有了一幅宏图,你就会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把身边的物质条件作为跳板,跳向更高、更好、更令人快慰的境界。
确立了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目标大,就是空间大时间长,也就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而小目标,一般只解决眼前问题。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是高尚的事业。”大目标使人的生活就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所谓伟大的目标,无非就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空间时间里产生更大的影响。
伟大的目标要求你解决大问题,为很多人服务,也就要求你要有大本领,要有异乎寻常的知识、技能、胸襟和魄力。在达成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还要顾全大局,超越个人得失,做出常人难以接受的重大牺牲。
当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实现伟大目标,为众多人服务取得成效后,自然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崇敬——你便逐渐伟大起来。
我国传统文化,常用“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鲲鹏之志”等词句,形容和鼓励人要有大志。
历史的经验已经说明,有多大的目标能成多大的事业。
三国时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有实力的是: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我们在来看看他们的目标:
曹操的目标是:一统天下,坐领江山。他自称“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的目标是: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他在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盖世英雄。
孙权的目标是:承父兄基业,守住江东,伺机夺取天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人民富庶,足与魏、蜀鼎立。
反观河北袁绍就差多了。他本身出自四世三公,起点高,名声大,拥数十万之众,谋臣无数,战将如云,也曾有兴汉灭贼之志,但徒有虚名,属“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辈,被称为“羊质虎皮”、“凤毛鸡胆”,为后世唾笑。还有刘表,领荆襄之地,地沃利广,豪杰众多,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甘为井底之蛙,本有进取中原的绝好机遇,但他却以“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而自足。
这其中,以曹操的目标最远大,当然是曹操建功最多。
正如史官赞诗所言:“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当然,这些都是极其特殊的例子,当然不能拿这些目标来要求所有的人,但是,对常人而言,目标远大一些,对成功总是有益无害。
首先,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
人不可能取得自己所不企求的成就。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虽然不一定就能当元帅;但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则永远不可能当上元帅。
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因为目标快到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比如射箭,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要想射中靶心决不能瞄准把心,而要瞄准靶心以上的位置。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