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卧薪尝胆(第3页)
(3)时间的投资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可能三年五载,八年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自己也年华已逝。既然如此,人为何要报仇,害得自己元气大伤呢?
这里所谓的“君子”是指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缓急,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这件事虽然可消除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失去了自己。所以君子并非有仇必报,而有时会选择有仇不报!如果仅仅为了报仇而耗尽终生,报仇之后也失去了自己,它只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志气,让后人景仰。
仇可以不报,但是不可以忘记,因为仇恨会带给你奋发的力量,刺激你成长,让你可以用成就来报仇!而一旦你的力量比仇人更大,你的仇人自然不是逃之夭夭就是前来请罪,因为你的有仇不报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阴影——他怕你哪一天真的下手报仇!所以有仇不报才是君子最好的报仇方式。
世上不仅有家仇,还有国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屈辱,也是一种国仇。我们虽然可以不报,却无论如何不可忘记,惟有奋发图强、使中国强大,才能不重蹈覆辙。
因此,仇可不报,但不可忘记。
忍耐受到时间、场合、自身修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忍耐程度是靠个人把握的。学会忍耐,我们就懂得了宽容;学会忍耐,我们就懂得了尊重;学会忍耐,我们就理解了奋斗的意义。
狼言狼语
人的一辈子,时间并不是很长,应该尽量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不要庸人自饶,作茧自缚,常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烦恼,或是与人争吵不休。想得开,活得也就快乐,把该放的都放掉,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
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十足的耐心保证了狼群围猎的胜利。实际上,此时的狼也早已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屈能伸大丈夫……这些不仅是狼族的座右铭,也是人类的处世之道。
越王勾践,从一国诸侯王沦落为奴仆,为人养马,给人尝便,忍下了这番屈辱。
勾践之屈,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最终也没有白忍,终于大仇得报。其实,这本算不上什么报仇不报仇,诸侯国之间相互蚕食攻伐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正常的事,这里所要探究的是勾践的“忍”,而最终凭此成就了复国大业。
吴越两国本为邻邦,吴国趁越国王常新死之际发兵攻越,结果大败而归,国王阉闾受伤而亡。这样两国就结下了仇怨,其实,这种仇怨的实质并非什么国恨家仇,实则是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势而已。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韶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经太湖杀向越国而来,越国一战即败,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项伯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三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这实在是够能屈的了,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了,到为人养马备受奴役了,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这所有的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勾践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屈,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大英雄,大丈夫有些相背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是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那些宁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们的赞语,这些固然让人赞叹。但中国还有一句教人处世的俗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来的那位顶天立地的西楚王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深思,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的招呼他:“江东虽小,足可够大王称王称霸,日后也能干一番大事业。”而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哪肯过江呢?自刎身亡。也许项羽过江后楚汉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许他能一统天下……虽然这些都是也许,但我们不能否认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有些时候也的确需要这些英雄人物屈一下,然后设法再重新崛起。
后来有一个绝好的机会为勾践回国创造了条件。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韶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弗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屈,是极其恭顺的屈。
因为勾践很明白,这种为人奴仆的生活可能是茫茫无期,也可能近在咫尺。何也?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吴王,只要吴王高兴,对自己所做的事满意,那么自己有可能会提前获得自由,所以勾践极尽恭顺讨好吴王。当然,勾践这里面有阴险的成分,这是人格的问题,我们自然不提倡,但勾践的屈却值得后人敬佩和慨叹!
坚韧善屈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国王、奴仆、霸主把勾践的人生轨迹勾画得清清楚楚,不知今天我们读到勾践能忍时有何感想?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职场中,你要演各种角色,包括大家都认为是屈辱的,也要在台上台下都自在。
狼言狼语
心中没有希望就不会耐心地等待,因为谁也不会等待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美好的希望产生于最无望的逆境中,如果今天缺少了耐心,急于求成,那么,我们就会失去明天成功的机会。
7。凡事以忍为好
狼族可以说是最会忍耐的一种动物:它们可以持续长达好几天的时间,观察并监控被它们盯上的猎物群。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绝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显露出丝毫的疲倦或厌恶,它们也不会对这群猎物做出毫无目的追逐或侵扰行动。在这段期间,它们似平满足于维持观察者的角色,仔细地分析并综合目标猎物群成员们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当然,猎物群里面,较虚弱的、受伤的、年幼的、年老的成员,会很快地成为狩猎的目标。但是,野狼的优秀绝非仅仅只是从猎物群中,辨别出易于狩猎的对象而已。它们甚至能够观察,并记忆许许多多细微得连人类都无法察觉的性格特征与习性。
忍比刀好?刀比忍好?用刀用忍,以不乱谋为上。雍正主张“凡事以忍为好”,这是很好的经验。
在雍正还是皇子时,其父皇康熙告诫他处事要“戒急用忍”,事实上,雍正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戒急用忍,不妄是匹夫之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奇高的心智。
雍正即位后,并没像历代帝王那样急于将政敌置于死地,而是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判断和策划,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假如雍正急头急脑地实行屠戮政策,不仅会引起政局动**,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他的政敌发动政变。”
雍正恰恰看清了这一点,他知道在政局还不稳的时候,贸然采取狠辣手段是相当危险的——狗急跳墙,兔急咬人,穷寇莫追,这正是所有能干大事业的人的禁忌之一。
作为一代天骄的雍正自然不会犯这种浅薄的错误。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大意即:我经历多见识广,因此才能有超常的忍耐力,这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从雍正处理允禩、允■等人的情况看,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的确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周密策划和精心安排的。
首先,他考虑到允禩是这个集团的首领,必须先给予宠信,笼络和控制他以防止发生变乱;允■在朝野上下支持的人较多,性情又强悍,不囚禁不足以制裁;对允禩、允■等人的打击,实是以杀鸡儆猴,令其党人产生恐惧心理而有所收敛为目的。对于即位之初,头三脚还未踢开,御座尚未暖热的雍正来说,他需要的是时间,把必然会来的动**尽可能地后推,等坐稳了江山再说。因此,政敌晚一些生事比早一些要好,越晚他就越有力量,越有主动权。
其次,他对政敌只是拘禁,而不妄加杀戮,是因为他不敢杀。雍正意识到,对手之所以敢于同他或明目张胆地对抗,或背地里给他出难题,就是为了触怒他,使他对其中的一些人做出过分的处置,这样不仅会使他得到一个“凌逼弟辈”的恶名,还可能激起事端,使他们有机可乘。
所以,雍正经常在朝臣面前揭露他们,说他们“任意妄行,惟欲朕将他们治罪,以受不美之名”。还说:“廉亲王之意,不过欲触朕之怒,必至杀人,杀戮显著,则众心离失,伊便可以希图侥幸成事。”而说他自己将“断不使伊志得遂”,因而对他们曲加优容。譬如允一开始就不买雍正的账,当面加以顶撞;允禩也在他面前傲慢无礼,雍正都能忍则忍,并没有立即治罪。上面说的那一些顾虑,使他对政敌的处置不得不慎重,不敢恣意而行。
更有甚者,就连允禩因“图谋不轨”获罪后,雍正在处理允禩的女儿和外孙时,也是思之再三,决定不下。他原想拆散那母子二人,又恐孩子小,容易夭折,怕自己因此“招许多闲议论”而费尽思量。
由此可见,虽贵为一国之君,有时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即便如此,雍正还是招致许多非议。什么处置允禩是“凌逼弟辈”;什么惩治不法之徒是“公报私怨”等等。
雍正对此简直百口莫辩。在当时情况下,辩也没用,就算雍正说得天花乱坠,也少有信他。于是他做出了一件高明的举措,即:
提升上书要求他“亲骨肉”的孙嘉淦为国子监司正,以示鼓励——提升孙嘉淦,雍正这一招出得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要通过此举,向满朝文武表明,他也是赞成孙嘉淦的意见的,他也想去“亲骨肉”,顾念兄弟亲情。说白了,雍正提升孙嘉淦,就等于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我原本就是顾念兄弟亲情的,以后能不能亲,让不让亲,亲不亲得,那可不由我说了算,就看这拨人的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