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关于曾经缘聚缘散皆自然(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

每一个人的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组成的,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面临一次对过往的告别,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追求的不同,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精彩。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造化,长得完全一样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所以,爱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风景。和过去说再见,并不是再也不见,而是放下,让自己重新尝试一种新的生活。

美国成功学大师马尔登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期间,我为他太太的一位朋友动过一次手术。罗斯福夫人邀请我到华盛顿的白宫去。我在那里过了一夜,据说隔壁就是林肯总统曾经睡过的地方。我感到非常荣幸。岂止荣幸?简直受宠若惊。那天夜里我一直没睡。我用白宫的文具纸张,写信给我的母亲、给我的朋友,甚至还给我的一些冤家。

小时候,我曾经在纽约附近下车头的一些脏乱街道上玩耍过。

“麦克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来到这里了。”

早晨,我下楼用早餐,罗斯福总统夫人是那里的女主人;她是一位可爱的美人;她的眼中露着特别迷人的神色。我吃着盘中的炒蛋,接着又来了满满一托盘的鲑鱼。我几乎什么都吃,但对鲑鱼一向讨厌。我畏惧地对着那些鲑鱼发呆。

罗斯福夫人向我微微笑了一下。“富兰克林喜欢吃鲑鱼。”她说,指的是总统先生。

我考虑了一下。“我何人耶?”我心里想:“竟敢拒吃鲑鱼?总统既然觉得很好吃,我就不能觉得很好吃吗?”

于是,我切了鲑鱼,将它们与炒蛋一道吃了下去。结果,那天午后我一直感到不舒服,直到晚上,仍然感到要呕吐。

我说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很简单。我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唱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我并不想吃鲑鱼,也不必去吃。为了表示敬意,我勉强效颦了总统。我背叛了自己,站在了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那是一次小小的背叛,它的恶果很小,没有多久就消失了。

不过,这件事确也指出走向成功之道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

别人眼中的成功——你不想把它视作你的欲望完成的一种成功,在你的自我心像中,这并不是成功。

那是一种失败。

一种出生不久的婴儿依附母亲的消极被动,深深地陷于今日文化之中,这是一种被人称作“跟他人看齐”的复杂情结。这种情绪的根本理由是:如果你的邻居或友人买了一辆新车,你也必需买它一辆;如果他买了一栋新屋,你也必需买它一栋,诸如此类的愚蠢竞争,究竟到哪里为止,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所知道的是:此种“成功”,实在是一种失败;它剥夺了一个人自我完整的概念。它使他放弃了自我心像的立场——就像我在效颦罗斯福总统时所做的一样——令我自己陷入心灵所不需要的那种荒谬竞争之中。

记着这句话:你的最可靠的指针,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见,尽你所能办到的去好好生活。

一个穷人可比一个国王活得更成功——只要他活得是真实的自己。

你,不论贫富老少,都可以尝到成功的滋味——只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愿的力量——一种成功的感觉。

电影舞星佛莱德·艾斯泰尔1933年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首次试镜后,在场导演给他的纸上评语是“毫无演技,前额微秃,略懂跳舞”。后来艾斯泰尔将这张纸裱起来,挂在比佛利山庄的豪宅中。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彼得·丹尼尔小学四年级时常遭级任老师菲利浦太太的责骂:“彼得,你功课好差;脑袋不行,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彼得在26岁前仍是大字不识几个,有次一位朋友念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给他听,给了他相当大的启示。现在他买下了当初他常打架闹事的街道,并且出版了一本书:《菲利浦太太,你错了!》。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沃特·迪斯尼当年被报社主编以缺乏创意的理由开除,建立迪斯尼乐园前也曾破产好几次。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读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他的化学成绩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相信世间有着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尽力唱出自己的声音,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