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戒满(第2页)
斗满了,人也就容易满;人满了,什么烂事都做得出来。古往今来,现实中,小说中,很多恶事,大多是那些斗满人也满的人做出来的。当然,相对来说,“斗满”其实无可厚非,只要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懂得回馈社会,越满越好;怕只怕人满,不然怎么有个词叫“人满为患”呢?
2.圆满即缺陷
佛教名山中,大多有些镇寺之宝。与中国天台山国清寺一脉相承的日本园城寺中,也供奉着一件镇寺之宝,而且那件珍宝的名字也叫“园城寺”。它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珍宝呢?说起来让人大跌眼镜,它只是一个竹子制成的插花用的花瓶,而且还是个漏水的竹花瓶。那么,它为什么会被人们奉为珍宝呢?
这还要从它的诞生讲起。
距今500多年前,日本出了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军阀,叫丰臣秀吉,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结束了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权倾朝野。丰臣秀吉非常热衷茶道,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基本上等同于他的御用茶匠。
有一次,千利休随军出征,经过一片竹林,发现那里的竹子材质很好,便截取竹子,做了三个插花用的竹花瓶。返回京都后,千利休把其中一个竹花瓶作为礼物送给了儿子少庵。少庵一看,这个竹花瓶身上有一条裂痕,不由想起了日本名刹园城寺中的镇寺之宝——钓钟——那个钓钟曾经摔过,摔出了一道裂痕,于是少庵就为这个竹花瓶取名为“园城寺”,并用利刃刻在了花瓶壁上。
后来,少庵死了,“园城寺”传到了他的儿子宗旦手中。有一回,宗旦在客厅中招待客人,客人见插着鲜花的“园城寺”滴滴答答地漏水,弄湿了地上的竹席,就好心提醒宗旦。
宗旦却平静地说:“漏,才是它的灵魂与生命之所在。”
再后来,这个竹花瓶几度易手,每次转手,价格都更胜从前,成了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珍品。最后,又被信徒高价拍得,“请”进了园城寺中。
一个有裂痕的竹花瓶,为什么会成为人们追捧的名器呢?正如宗旦所说——它具备了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漏。再说透彻点,它就像我们的人生,从一出生就有着这样的那样的裂痕:有人丑些、有人矮些、有人家境贫困些……不仅不圆满,也不可能圆满。此外,我们的人生也正如一个滴漏,时间漏完了,人生也就结束了。“滴滴答答”的现象,只能出现在活人身上,是莫大的幸福。
世人无不希望功德圆满,然而,季羡林老先生说过:“不完满才是人生。”包括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是如此: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可能完满。即使有圆满,也是暂时的,而缺憾却是常态。
但缺憾并不一定就是缺憾。很多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只是很少有人具备欣赏美的眼光和心情。谁怀疑过断臂维纳斯的美丽,谁想弥补这种缺憾的美?
还记得上学时学过鲁迅先生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古人为什么看见“月缺花残”便黯然泪下呢?很简单,喜欢完美,却不懂得什么是完美。
什么是完美呢?以月亮为例,有圆有缺,就是完美。若总是像个圆盘挂在空中,岂不是很单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不是也挺美的吗?
象征着完美的花朵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总是不凋落,除非那是塑料花。正是因为好花不常开,才更需要人们把握有限的光阴抓紧时间去欣赏它的美。
有个词叫作“完美无缺”,人间哪有完美无缺的呢?真有了完美无缺,反倒会缺更多。比如一个家庭,东西越多,越显得什么都不缺,只缺空间;而一座园林,太过规整,景点太多,什么都有,便会显得拥挤,反倒突不出其中核心的景致。若能把家中暂时用不着的一些东西送去库房,若能将拥挤的园林去掉一些凑数的景致,留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方显得精致,有韵味。
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此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彷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鲁迅进一步分析指出,“十景病”的实质就是自欺症,是用拼凑起来的所谓“圆满”来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而这种人造的完美一旦在现实中被证明不像想象中那么管用,人们便陷入悲观绝望:呵,我做了一场梦啊,生活是残缺不全的啊,没有圆满可言啊!
其实人生不是没有圆满,只是没有永远的圆满,更没有放之天下而皆准的圆满。太阳好不好?但在非洲,人们一点儿也不喜欢它。月亮美不美?可对于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来说,它还不如一个烧饼来的实惠。
以辩证的眼光看,圆满就是缺憾,缺憾即是圆满。以一年四季为例,圆满不是一年四季春常在,而是春有春的萌发,夏有夏的绚烂,秋有秋的静美,冬有冬的萧杀。古人所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是闲事?希求圆满就是最大的闲事。
一切都在循环中。花开花必落,月盈月必缺。太阳刚到正午的那一刻,已经开始偏西,这是自然规律。温庭筠有诗云:“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须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下一次花开、下一个月圆到来前保持淡定。
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现代人则说,我渴望圆满,但不拒绝缺憾。我们说,当一件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它便可以称得上圆满了。即使真有百分之百的圆满,又有多大的必要呢?生活不是造宇宙飞船,差一毫米就无法与幸福对接,为了那没有意义的百分之几付出太多的精力,到头来至多能营造一种“伪圆满”。第19章
减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