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错误案件(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该案例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技术监管”迈向“制度制衡”,**用法律之手矫正市场失灵**。

####**案例五:敦煌研究院“AI壁画修复伦理指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小干预”原则**

**背景**:

敦煌研究院尝试用AI修复破损壁画,但初期AI“脑补”出不符合历史风格的图案,引发文保界批评。

**治理措施**:

1。**“最小干预”原则**:AI仅用于填补缺失像素,不进行风格创作。

2。**“专家否决权”**:任何AI生成内容必须经3位以上文保专家签字确认。

3。**“可逆性”要求**:所有AI修复层必须可剥离,确保原始壁画不受损害。

4。**发布《AI文保伦理指南》**:明确“不创造、不美化、不替代”的三大禁令。

**成效**:

-修复准确率提升至91%;

-未发生一起文化失真事件;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AI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意义**:

该案例确立了**AI在文化领域应遵循“敬畏先于创新”的伦理底线**。

####**案例六:浙江省“老年人数字救助站”——弥补AI服务鸿沟的社会工程**

**背景**:

浙江多地出现老年人因无法使用AI政务服务系统而被拒办业务的事件。

**治理措施**:

1。**设立“数字救助站”**:在社区、医院、政务大厅设人工服务点,帮助老年人操作AI系统。

2。**开发“适老化AI接口”**:支持方言语音、大字体、慢速交互。

3。**“AI+社工”双轨制**:关键事务(如医保、养老)必须有人工通道。

4。**开展“银龄数字课堂”**:培训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

**成效**:

-老年人政务服务满意度从58%提升至86%;

-数字排斥投诉下降75%;

-被民政部推广为“全国智慧养老样板”。

**意义**:

该案例证明,**AI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公平问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