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曜拓八方(第2页)
然,若仅有六路,彼等或串通虚报,或消极怠工。故需掺入秦之两路,与之同台竞锋:
·秦之一路,可自会稽出,浮海而南,探瓯越、闽越之外。
·秦之另一路,可自巴蜀出,循五尺道,通西南夷地。
总纲写道:“八方所至,首要在于绘制精良舆图,记录详尽风土人情。凡无主之地、山川险要、矿藏线索、各种林木,华夏无有之物产尤其是高产农作物、异邦典籍、但有所见,一切有利华夏之人事物,能贸迁者则贸迁,能礼聘者则礼聘,能携归者携归,不能携归者,亦必详录其方位、情报,悉数报于朝廷!均有不同等级赏赐……绘其所遇邦国之舆图,录其风土人情,礼聘其学者工匠来华夏为博士享高职厚禄,如遇大才,此线路人员亦有爵位封赏!”
四、驱腐儒于外,清源固本
“遴选国内徒逞口舌、言必称三代之儒生,授以‘行人’之职,命其随拓远船队远赴未知之地,‘传播王化,劝导归附’。”后附赏格,极具讽刺与诱惑:“若其言辞能令一邦国内附,赐爵‘公大夫’;再两邦国举地来投,封‘关内侯’!”
五、行以金易力,实边塞而固本
“拓远各队接触外族商贾后大力宣传:我大秦少府愿以金玉,无限量收购健硕奴隶!”旁有小字解释,冰冷而精算:“前期重利诱惑外族商贾,男奴替我丁男劳役,丁男安心耕战,女奴繁衍人口,待外族商贾踏平商路,后期我华夏商贾对外贸易,前利即回流。”
六、定拓远三规,明赏罚以激众志
赏罚部分涂改最为剧烈,显见书写者内心的挣扎与权衡:
·初稿:“岁比之,功勋最著者,许其重立宗庙……”被数道墨线狠狠划去。
·又尝试书写“配享太庙,享国祭”,复觉不妥,改为“勋爵”等常规赏赐。
·最终定稿模糊:“八方拓远,岁一比之。不较虚文,只比实绩——新辟疆域、舆图、矿藏、物产、人才!连续三年拔得头筹者,终未能定稿,只写了奏请殊恩;连续两载居于末位者,其主事入咸阳静思院,单人独院,囚禁一年,不得与人接触。”
·在罚则旁,有一句孤峭的感慨,仿佛是书写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曾经瀚海者,岂甘再入樊笼?”
嬴政览毕,静默片刻,眸中光芒却越来越盛。此策可谓一举数得,将帝王心术与阳谋运用到了极致:将六国子女家眷握于掌中,名为恩遇,实为软禁;再将他们的父兄驱往八荒,用重奖重罚逼其耗尽家财、为国拓土。如此一来,既绝了腹地反叛之忧,又落了善待旧贵的美名,更能坐收无穷实利!
能写出此策,对六国贵族利用如此精准,又能跳出秦国纯以军功论赏的框架,提出“重立宗庙”此等直击灵魂的赏格者,放眼天下,只有那位海外归来,曾执掌齐国数十年、深谙平衡之术的君王后。此物“恰好”被将离发现,只怕也是她精心算计,借公主之手直达天听的一步。
“至于赏格,何须如此谨小慎畏!”嬴政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既要其为之效死力,朕又何惜一名分?!”
“赵高!”
“臣在!”
“以此帛书为基,颁诏天下:立明理、昭理宫学,设拓远司,分八方竞锋!其赏格,给朕明明白白地写上去——”嬴政目光如电,声震殿宇,“凡连续三年拔得头筹者,朕,允其在咸阳重立宗庙!”
“谨诏!”赵高躬身领命,背后亦是一凛。在帝都重立宗庙,此赏之重,足以让所有六国遗贵疯狂!这不仅是在奖励功勋,更是在重塑华夏的信仰与记忆。
当他的目光扫过“以金易力”收购奴隶之策时,心中更是了然。此策既解了劳力短缺之急,又避免了华夏子民血脉混杂,说是要踏平商路,实则是要……他心中了然,面上却不露分毫。
诏令既下,八方并举,帝国如同一张拉满的巨弓,将六国旧贵这支支利箭射向未知的八荒。那齐地一路,最终由齐太后举荐的方士徐福领了去。海船破浪而出,甲板之上,徐福正与被他带上船的盖公,面红耳赤地争论着,究竟是服食仙丹更能长生,还是养生吐纳更益延年。
帝国的野心与个人的执念,就此一同驶入了茫茫大海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