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而(第1页)
再谈“学而”
《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经典之一,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最早谈论“论语”的是汉朝的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内容十分丰富,全书20卷,2万多字。
前不久,市委姚书记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大兴学习之风,做一个有素养、有学问、有追求、精神富有的学习型干部,要求干部好学、乐学、善学、勤学。姚书记的“四学”,是对干部读书学习问题具体而综合的要求,这一要求涵盖了读书学习的动力、态度、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等方面。今天,我仅围绕《论语》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合《论语》、《大学》、《中庸》及《孟子》中关于读书学习问题的论述,以及自己业余读书三十余年的经历和一些心得、感受,和大家交流,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少走一些弯路,少费一些力气,少下一些冤枉的功夫。
一、“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孔子在勉人为学。人的本性相近,但由于习染而有着善恶的不同。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阳货篇》第八章记载孔子的话说,“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言六蔽”,是说六种美名及其易产生的流弊。在孔子看来,仁、知、信、直、勇、刚都是高尚的品德,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这些美德就不会得到弘扬。对个人而言,就不能明白事物所以然的道理,对事理情况看不清楚,对利害得失也想不透彻,就会出现愚(昧)、(放)**、贼(害)、绞(偏激)、(迷)乱、(颠)狂等弊害。这是孔子借礼义的熏陶,使天赋的表现合于正道,以成就美德。英国著名思想、教育家洛克也说过类似的话:“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汉书·董仲舒传》中也说:“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都是说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1981年7月,十八岁的我从宁国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绩溪县家朋小学任教。报到那天,在学校教导处程灶桃主任那间位于许家祠堂的办公室破旧的办公桌玻璃板下,我看到了一张发黄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是陶渊明鼓励家乡后辈读书的一段话,从那时起,我坚持业余读书至今。每当我动摇、疑惑、迷惘时,那些我知道的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美谈佳话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我以动力、勇气和毅力。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开头一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群书矣。”
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读书要坚定心志、努力向学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意思是,三军的主帅,固然兵多将广,势力强大,但他的权力威势都是外来的。匹夫虽然只有一人,势单力微,个人的意志根源于心;内在的意志,无待于外,可以圆满自足,故其志不可以夺。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要静下心来读书,不受金钱、美色、名利、权位的**和影响,需要有十分的定力,要有“匹夫不可夺志”的毅力。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篇》)《中庸》也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表面上看,好像是将人作高下之分,其实是在勉人向学,原因是,“生而知之者”,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人没有不学而能的,实际上并无真正生而知之者。一般人有资质高低之别,资质高仍有赖于学,学后,就能知晓道理,这是“学而知之者”;资质较低,只要肯学,一样可以知晓道理,这是“困而学之”;如果不肯学,那就迷糊度日,如行尸走肉,这是“困而不学”,成为被大家看不起的最下等人了。所以《中庸》中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精心挑选书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这是孔子教人先学做人,以德为本;其次才学文,求书本上的知识。入孝出悌,谨身信言,爱众亲仁,这是做人的本分,必须把这些都做到,书本上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反而会成为害人害己的工具,社会上所谓的智能型犯罪,就是此类。所以,我们求学,固然要追求知识,但必须尽到做人的本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实践,培养德育。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孔子论学,最强调人伦道德的实践。子夏这番话,就是在阐述孔子的观点。其实生活即是学习,尊敬贤人,善事父母,忠于职守,以诚信待朋友,等等,都要通过学习而来。真正的教育,不只在于记诵知识,或求取文凭、学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将之落实于伦常日用间。《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所强调的是,德行优先于知识,成德才是为学的终极目标。并非认为不需要学。总之,求学的内容包括德性和知识,重点在于德性。
《大学》开头一段也强调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修齐治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要修身,把人做对、做好。“人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而要“做对”人,要修身,就要心正、意诚、致知、格物,读书学习是前提、是条件、是基础。
如何通过读书学习,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首先要正确地选书。当今时代,出版业高度发达,各种图书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同品位、不同档次、不同质量的书,对人的影响各有不同。有一些人读厚黑术、麻衣神相之类的书,反而把本性搞坏了。所以要精心挑选。读什么书?如何选书?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不知该读什么书?我的体会有四点:首先读教人如何做人的书;其次读哲学方面的书;再次读历史书;最后干什么活读什么书。
先说读关于教人做人的书。最重要的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我一直以为,无论从政、经商,还是做学问,做人都是第一位的。人的品德不好,干什么都会害人害己。个人认为,如果人品不好,千万不要从政,否则真是害了“三人”,即:害了别人、害了家人,也害了本人。至于经商,人品同样十分重要。否则,会见利忘义,成为奸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最后害人害己。从教、做学问也是如此,学术界经常爆出某某教授抄袭论文、剽窃学术成果的丑闻。可见做人是第一位的,多读些教人做人的书是必要的。国庆节前两天,也就是9月28日,在孔子诞生2564年之际,我收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我国台湾地区60多年来在高中一直安排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属于必修科目,内容主要涵盖传统儒家“四书”。中华书局经过认真调研论证,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具有跨海峡的共通性与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对原教材进行改写,正式出版,供内地的高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使用。可见,教人做人的儒家“四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于做人,说到底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读懂了“四书”,也就不难理解、不难把握和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就是事事设身处地、时时换位思考、处处将心比心;就是要亲亲、仁民、爱物;就是要对己“忠”、对人“恕”;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就是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之端);就是要“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就是要“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中庸》),等等。
读哲学方面的书。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前半句是说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有自己的特点,都要有专业知识,所以干什么活要读什么书;后半句话是说,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又都有普遍的规律、相同的要求,也就是相同的“理”,这个“理”,就是哲学思想、观点、主张,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陈云同志曾指出:“学习理论,最要紧,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关于读哲学书,李瑞环同志也有过很多论述。他的几本书,都是哲学书。《辩证法随谈》、《学哲学、用哲学》、《务实与求理》,等等,都值得研读。
读历史书。首先是读国史和党史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读历史书,还指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了解这项工作、这门学问的历史。从事经济工作,不能不学习、了解中国经济史乃至世界经济史,干法律工作不能不学习了解中外法制史。当然,如果能集中时间,读一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有历史眼光、世界视野。有了历史知识作基础,才有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提高工作水平。我在报社工作时,读中国新闻史;在组织部干部科做干部考核工作时,读中国人才思想史和干部考核学,包括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人德与才关系的论述。这些历史知识在我做好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读历史书,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读一个单位历年的工作总结。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读工作总结,是了解一个地方发展、一个单位工作最直接、最快捷的办法。2008年,为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工作,我从市档案局复印出30年来的工作总结,把有特色、有影响、在全省全国有位次的工作摘录出来,写了总结材料,我个人也写了文章《在总结继承中改革创新——30年组织工作巡礼》,产生了较大反响,得到安徽省委组织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至于干什么活读什么书,意思十分明白,就是要坚持学用结合,围绕本职工作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干了许多不同的工作,读了许多不同的书,就会具备多方面知识。当然,也有弊端,就是可能什么都知道一些,什么都了解得不深。人的一辈子时间很短,真正想要有成就,就要集中精力专攻某一方面知识。这是我读书最大的体会。业余读书30年,读了很多书,经史子集、政治经济、经济法律、新闻管理等,都有涉猎,但都只懂一点皮毛。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为学要坚持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与思必须并重,不可偏废。研究学问有两条途径:一是积存,一是消化。只有积存,不能消化,如同只进不出的仓库,久而久之,里面的东西必定朽败腐坏。只求消化而不积存,就会肚中无物。可见两者是不可或缺、不能偏废的。只知学习而不能思考,就如鹦鹉学语,不知其义;只知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闭门造车,出不合辙,结果弄得疲惫不堪。英国思想家洛克说:“阅读只能提供知识的材料,若要据为己有,必须依靠思索之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而不加以思考,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我的感受是,思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纽带;思考,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思考,才能有读书心得,才能有深切体会。我过去在组织部工作时写的一些干部工作方面的业务论文,如《从调查研究视角看干部考核工作》、《从经济学角度看干部工作效率》、《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都是我学习、思考的一点成果。比如,《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全文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没有任何借口——提高执行力”、“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内容都是读了《致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海尔总裁张瑞敏和汪中逑的《细节决定成败》等书后,结合当时市委提高机关效能活动作出的一些思考。
五、“予一以贯之”——为学应持真诚态度,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孔子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他以岁月如流,勉人惜时进学。陶渊明《杂诗》云:“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明朝文徵明之子文嘉《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有关勉人惜时进取的名篇佳作很多,但能真正努力把握时光的又有几人?孔子此言,毫无教训意味,而用感慨口气表述。圣贤如孔子,都有这种感触,我们能不被警醒而更加珍惜时光吗?
孔子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卫灵公篇》)子贡说:“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读书学习就是要一以贯之。
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篇》)在这里,孔子勖勉年轻人及时进取,前途当不可限量;若蹉跎岁月,则将老大无成。
朱熹有一首诗《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是讲写文章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但用在读书上也同样适合。“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胡适《人生大策略》说人生三味药:信心丸、问题丹、兴趣散。“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每天花上一点钟读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页,30年可看10万多页书,足以成为某一方面的学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