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76]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4页。

[77]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

[78]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卷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79]参见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87页。

[80]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齐书书法用意处”,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0页。

[81]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页。

[82]魏徵等:《隋书》卷五十六《杨汪传》、卷七十五《包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394、1716页。

[83]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五四《国史部·恩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57页。

[84]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7页。

[85]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编书不明分类论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35页。

[86]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87]刘知幾:《史通》卷首《史通原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88]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89]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1页。

[90]杜佑:《通典》卷一《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91]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75页。

[92]沈约:《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31页。

[9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首《元和郡县图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94]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四五《与元九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2页。

[9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96]李延寿:《南史》卷四十八《陆慧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02页。

[97]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98]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7页。

[9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萧颖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8页。

[100]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五六《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85页。

[101]李翰:《通典序》,《通典》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102]高似孙:《史略》卷四《通史》,周天游校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103]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104]参见瞿林东:《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

[105]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6页。

[106]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页。

[107]郑綮:《开天传信记》序,《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9页。

[108]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杂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7页。

[10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懿宗咸通元年七月”,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89页。

[110]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111]参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前言,曹中孚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