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第5页)
[113]班固:《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10页。
[114]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九《刑法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68页。
[115]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二《州郡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91页。
[116]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一《州郡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51页。
[117]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四《州郡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562页。
[118]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九《刑法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82~4383页。
[119]杜佑:《通典》卷七《食货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7页。
[120]杜佑:《通典》卷七十四《礼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015页。
[121]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上·吴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9页。姚思廉:《梁书》卷三《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页。李延寿:《北史》卷十五《魏诸宗室传·常山王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66页。
[123]《帝王略论》5卷,已佚。今有残卷两种:一为敦煌本(伯2636号);一为日本镰仓时代抄本,现藏日本东洋文库。
[124]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5页。
[125]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正史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7页。
[126]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萧颖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8页。
[127]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二》,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6378页。
[128]高似孙:《史略》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0页。
[129]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1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131]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132]李肇:《国史补》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133]刘肃:《大唐新语》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134]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5页。
[135]郑綮:《开天传信记》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5页。
[13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89页。
[137]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1、88页。
[138]参见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4~298页。
[139]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3页。
[140]刘昫等:《旧唐书》卷二百下《朱泚黄巢秦宗权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00页。
[14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宦官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54~4755页。
[14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酷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36页。
[143]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儒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0页。
[144]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82页。
[14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北狄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64页。
[14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西南蛮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86页。
[148]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四十九《王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801页。
[149]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8页。
[150]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0页。